鹤舞(国画) 2002年 吴冠中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再绘高昌(国画) 1987年 吴冠中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在20世纪蓬勃发展的亚洲现代主义景观中,吴冠中无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他穿梭在油画和水墨之间,从媒材技法、绘画语言和创作观念等方面对两者加以融合,为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何在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寻求艺术的现代性。
在吴冠中百年诞辰之际,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清华大学、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联合策划的“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11月1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风筝不断线”“形式是画家的生命线”“风格是背影”3个单元,共111幅作品,分别来自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所有展品均为吴冠中及其家属捐赠。同时,展览还呈现了许多相关文献、图片、文章、手稿和画具等,以期通过图文交互叙事的方式,让观众从外而内去洞悉这位伟大的艺术家。
“风筝不断线”
吴冠中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他以欧洲现代主义与中国绘画和美学传统之间的潜在相关性为创作途径,他提出的“风筝不断线”理念,将具象与抽象两种绘画形态融为一体,创造出中西结合、雅俗共赏的意象世界,将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推向了新的境界。
“我一向不放弃‘风筝不断线’的观点,这正是表明作品与人民感情之间那种割舍不断的、千里姻缘一线牵的必然联系。新作中有些是否已经断了线了呢?我肯定地说:没有断线!只是那些线拉得更长,变得更细,有些似乎隐蔽得近乎遥控状态了。世界这么大,寰宇觅知音,凭借什么?就是凭爱美之心、心心相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遥控。”吴冠中谈及自己的创作感悟时曾解释说,“风筝”是指作品,作品无灵气,就像扎了只放不上天空的废物,风筝放得愈高愈有意思,但不能断线;“线”是指千里姻缘一线牵之线,线的另一端联系的是启发作品灵感的母体,亦即人民大众的情意。
纵观此次展览,无论是吴冠中的早期创作还是晚年作品,也不论是油画还是彩墨,画面表现无一例外地干净、澄澈,他把世间的景象揉成一片纯粹的色彩,再让自然的或世俗中的事物成为点、化成线,淋漓尽致地呈现在画面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吴冠中也在创作中呈现中西方不同美学体系所带来的差异,并且让差异的对比成为他艺术表达中极具变革性的部分。他的作品因此也常常包含着“混杂”的视觉特征。
“吴冠中的绘画作品以中国艺术的诗意精神为灵魂,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精华,无论是具象、抽象、写意,他都‘风筝不断线’,以生命的体悟去关照自然万物的诗意。他抓住中国绘画黑与白的空间诗性,不拘一格地表现画面的诗意之境,把形式语言推向极致,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笔墨的陈规,创建了中国现代绘画的视觉新图式。”清华大学教授卢新华说。
“更可贵的是,吴冠中在艺术创作中一贯坚持的自主性。他将自己的艺术牢牢地扎根于所处的本土情境之中,针对本土文化所关注的问题和内在动力做出真实诚恳的回应。他对艺术自主性的坚定承诺引领他应对各种逆境和挑战,得以实现独立于主流或权威范式之外的个人艺术表达,这成就了吴冠中艺术中最有价值和最持久的‘现代’特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馆长陈维德说。
让大师风范永驻校园
“美育人生——国际学术报告会暨吴冠中百年诞辰纪念”与展览同期开幕。报告会从不同角度探索“美与真”的关系,探索艺术与科学追求美的共性,回顾了吴冠中为美执着探索、为美竭诚奉献、为美自甘苦行的一生。
自20世纪初以来,美育发展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吴冠中一生从事艺术教育,视美育为天职。“形式美”是吴冠中艺术教学的重心,他力避学生成为美盲,他说:“育美远比教画技重要。”“溯起源,我们从童年时代便遗忘了美育教学,蔡元培的呼吁今天才引起国人的重视。”“美育、智育相辅而行,互动互补,方成大德大业。”吴冠中一直鼓励年轻人要有创新想象,提倡因材施教的美术教育,提倡向大众宣传美育,使欣赏美成为一种社会倾向。
对吴冠中来说,鲁迅、梵高、石涛是他的终生所爱,鲁迅赋予他推翻成见、文化救国、美育立国的担当;梵高点燃了他为艺术舍得身家性命的激情;石涛开启了他“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艺术智慧,和“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眼界和胆量。成为老师后,他的思考、创作和教学都由“美育”贯穿其中,他的艺术教育理念与他的艺术创作原则相契合,其核心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的表达,他也用艺术实践和绘画语言来倡导美育、推进美育,并提出形象思维和形式思维的重要性。
“吴冠中一生痴迷美、追寻美、创造美,提出‘美术立国之本在于美’,把‘美’奉为至高无上的信仰和关乎国家命运之大事。这是他和老一辈艺术家几代人‘艺术救国强国’的理想和担当。”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说,吴冠中的美育人生,源于他对美的忘我痴述和国立艺专“调和中西绘画”的艺术教育,也源于他对文学的重视和爱恋,以及林风眠、吴大羽、潘天寿、苏弗尔皮等老师对他的影响。尤其是鲁迅、梵高、石涛促使他以赤子之心坚定不移地向美而行。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于大学而言,大师的意义在于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学术造诣,更在于其影响人类心灵的高洁品行。教师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水平,而大师则代表了一所学校的高度。在延续卓越和传承精神的过程中,一所好的大学一定会竭尽所能地让大师的风范在校园永驻。只有如此,大学才能够坚定长久地发展进步,大学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高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大学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有吴冠中这样倾心育人的大师,是清华的幸运。“美育在培养健全人格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在引导学生向美而行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培育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涵养人生品位。同时,清华大学也将继续传承吴冠中先生的大爱之心和大美之艺,推动艺术学科和美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争取早日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设成为世界艺术教育重镇。”邱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