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张莹莹: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
2011年至今,张莹莹带领团队残障者创办4家社会组织、2家企业,探索出一条适合残障者就业的“多元化就业”模式。2018年,张莹莹和龙华区残联筹划在民治街道创办龙华区残障者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以“龙华区IC爱创空间”命名,为2000多名重度残障者提供就业岗位。在帮助残障朋友创业的同时,张莹莹还带领团队开展“演说家”、心理辅导、英语班等10大计划,激励残障朋友积极融入社会。2019年5月,张莹莹同志荣获“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张莹莹(左一)与残友讨论工作
蹲着走路的“孩子王” 孤身到深圳“闯未来”
张莹莹出生于黑龙江宝清县一个大院子,相对于同龄孩子,张莹莹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磨难。三四岁时一场小儿麻痹让她差点夭折,经过救治虽然保住了生命,但下肢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虽然行动困难,但张莹莹始终坚强而乐观,从不认为自己“特殊”。小时候她是“孩子王”,院子里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她玩。
“想到温暖的南方去。”宝清县几乎处于祖国最北端,一到冬天路面结冰容易摔跤,张莹莹一直想到气候温暖的南方生活。高中毕业那年,张莹莹来到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尽管全家人都反对,但她毅然拄着拐杖,拎着行李孤身到长沙求学。
2011年,张莹莹大学毕业,家人帮她联系好了县城的工作,学校也伸出橄榄枝邀请她留校,而她自己想的却是要“飞得更高”,决定到深圳闯未来。
残障者找工作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深圳的包容再一次给予了她最大的善意,应聘企业并不因为她行动不便而刁难。如果说深圳的包容留住了张莹莹追寻梦想的脚步,那么深圳对残障人士的关爱政策则为张莹莹插上了梦想的翅膀。2015年底,深圳最大的公租房小区龙悦居面向残障者开放申请,张莹莹的申请顺利通过。残障者保障房的无障碍化规划建设让张莹莹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温暖,更坚定了她转型创业、回报社会的信念。
入住龙悦居后,张莹莹发现有的残障邻居从其他区搬来,因距离原来工作的地点太远而离职,一时找不到新的工作。她便利用自己的资源,积极帮他们介绍工作。对更多残友需求的深入了解,点燃了张莹莹转型做残疾人服务事业的思想火花。2016年,张莹莹毅然辞职,拉上一起做公益的伙伴注册筹建“深圳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迈出了助残事业的坚实一步。
入驻IC爱创空间 升级多元化就业模式
残障者最需要的是建立自信心,有融入社会发挥才能的平台。”张莹莹和伙伴们为机构取名“雨燕”,这是飞翔速度很快的一种鸟,他们希望残友们能不被身体所限制,能“飞翔”起来,勇敢追梦。
专业培训、心理辅导、就业对接……“雨燕”创办后,张莹莹根据残友所需开展项目,很快机构变成了残友们心中温暖的家。但“雨燕”不得不面临现实的问题——资金有限,创办一年多,“雨燕”已经入不敷出,了解到情况的民治街道及时提供援助,帮忙协调场地,指导机构运营项目。
2018年,张莹莹与龙华区残联筹划创办龙华区残障者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并将该项目落地于残疾人比较集中的民治街道,以“龙华区IC爱创空间”为名。该项目在IC爱创空间基地为创业初期及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孵化服务,为他们提供资源整合、心理支持、创业孵化、技能培训、法律服务、政策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目前,张莹莹所在的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要负责IC爱创空间的管理工作。
孵化基地作为典范,用成熟的孵化模式培训残障人士,带动更多的人士实现创业就业梦。盲人呼叫中心、互联网AI智能企业带动不同类型残障人士实现多元化就业。盲人的就业范围不再是传统观念的按摩。张莹莹和团队为盲人提供了讲师、程序员等10余种岗位。肢体障碍者居家就业,动一动鼠标就可以开展大数据标注工作。目前孵化基地已经孵化残障者创业企业和社会组织13家,真正实现残障者创业带动就业。
张莹莹介绍,今年团队还为心智障碍者提供更多就业方式。在IC爱创空间孵化的饮品店,大男孩聪聪正在为客人服务,“您好,您需要什么?”随后,他熟悉地制作起饮品。而在走进IC爱创空间前,“星星的孩子”聪聪基本不会开口说一句话,也不敢与人接触。
成立雨燕党支部 发挥党员先锋作用
“我非常感恩多年来在我事业发展的每个阶段给予无私帮助的许多领导,更加坚定了入党时的坚定信念。”张莹莹介绍,从创业初期狭小的办公室,发展到现在拥有1120平方米的宽敞办公场,还有了固定的党群中心办公室。为更好地在党的带领下发展残障人士事业,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党支部2018年成立,结合机构的助残项目和助残活动来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北站社区居住着700多名残疾朋友,党员对每名残障朋友的家庭情况和个人需求都了如指掌。当了解到社区残障儿童有200多人,年龄在4岁到16岁之间,党员首先提出要在原先只帮扶成年残障朋友领域中扩宽服务范围,增加残障儿童的个性化项目。今年2月份开始,由党员牵头开展“残障儿童乐园”“残障儿童乐器”“残障儿童与学校学生手牵手”“残障儿童舞蹈”等使社区残障儿童拥有一技之长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