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三位支教老师申请延长支教时间 只因孩子们说:“老师,别丢下我们”

2019-11-05 15:32:31    钱江晚报

左上:高新实验学校数学老师杨斌。

右上:一位女生在教师节送给郭燕的贺卡。

下:来燕红去学生家进行家访。

 

日前,钱报记者被三张援青支教报名表感动了。

这三张支教报名表,来自杭州滨江区三位初中老师——长河中学语文老师郭燕、浦沿中学英语老师来燕红、高新实验学校数学老师杨斌。

一年前,他们报名支教,经过选拔考核成为了浙江省援助青海海西州第三批干部人才队伍中的成员,到海拔3000多米的德令哈一中任教,期限是一年半。也就是说,本来再过半年,他们辛苦的支教生涯就要画上句号。然而,三人却主动申请再支教一年半。

“因为当地很多家长都希望我们留下来,我们三个也舍不得走。初中三年,我们想至少能带完一届学生。”来自高新实验学校的数学老师杨斌说。

孩子们跟在身后喊:

“老师,别丢下我们”

三位老师坦言,虽然已经在高原生活了一年,但始终无法完全适应那里的生活,缺氧、流鼻血、失眠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决心延长支教,说白了就是因为三个字:舍不得。他们舍不得德令哈的孩子,舍不得孩子们脸上纯真的笑容。

郭燕记得,那是她到德令哈后的第一场大雪,刚好七年级的第一学期。那天小朋友们和她从图书馆自学结束前往快餐店。吃完饭离考试还有些时间,校门还没对学生开放。作为老师的郭燕从侧门进了校园,那些一路跟着的孩子在她推门进入的瞬间在身后喊:“老师,别丢下我们。”那时候她的心里就有了延长支教的念头。

她还给钱报记者看了一张贺卡,是班上一位女生今年教师节送给她的。

这个叫小梅的女生写道:“您教会了我很多,也让我改变了很多。从6岁开始,我的衣柜里没有一件裙子,或是少女心的衣服,而且讨厌粉色,现在倒是慢慢变回了女生的样子。”

小梅在贺卡上写的最后一行字是:希望老师们可以看到我们走进高中的大门。

再遥远的距离也阻隔不了温情的传递,再恶劣的环境也会被爱心征服。郭老师和她的两位同行很想实现小梅他们的愿望,哪怕一路走来困难重重。

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德哈令,对于南方老师而言最难的是适应环境。

“刚到德令哈那会儿,我常有高原反应,上课上一半,常常会大口喘气,喉咙充血疼痛。”杨斌回忆说,为了学生的学习,他硬是坚持上课。一节课下来,总感觉比在杭州更加疲惫。由于高原反应,他的肠胃和睡眠也经常出一些问题。

还有吃饭问题,因为海拔高、气压低,饭菜总是烧不熟,每顿饭只能高压锅蒸着吃。“那时我在网上买了一箱辣椒酱,吃饭全靠它了。”杨斌打趣道,“就是贵了点,不包邮。”

三位杭州老师

带来了太多的“第一次”

除了严苛的自然环境,让来燕红倍感压力的还有学生成绩:“当时,我带的两个班上,100多个学生当中差不多有30多人英语成绩不及格。”

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成绩,来老师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和家长、孩子们做朋友。在来老师的带领下,班里的孩子有了许多“第一次”的体验。

比如,刚到班上,她就成立了家委会,并推选出会员、安排各种职务。在这之后的短短时间里,她发动家长,和家委会一起精心策划和组织了第一次亲子活动。随后,还组织了家长会、“亲子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活动,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家长与孩子,同学和同学间的距离。

还有第一次“家访”,这也是后续教学中,来燕红一直坚持的,“一个学期每户家庭至少去了三次。”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寒假过后的那次家访,他们把第一次测试中,成绩优异孩子的奖状、奖品送上门,这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家长的一份肯定。

与来老师一样,郭燕老师到德令哈后就一直在思考:“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德令哈的教育资源不及东南沿海,孩子们没有多样化的兴趣班,当地也缺乏博物馆之类的场地,“那边孩子课外生活比较单调枯燥”。为此,在日常授课的同时,郭老师会将课堂延伸至课外,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不但要教孩子们怎么学,还要教孩子们怎么玩。”

“玩”是有意义的玩,初衷是拓展孩子们的视野,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一步从泡图书馆开始,每周末,她组织孩子们一起在图书馆自习、阅读课外书,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逐渐养成了泡图书馆的习惯。

回忆过去的一年,郭老师有说不尽的不舍与感动。“在德令哈的日子,与其说是我陪着他们,不如说是他们陪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好在有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吃饭、一起谈天说地,然而让这几百个支教的日夜有了色彩。

这三位老师的支教故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毫无疑问,会温暖德令哈孩子的一个冬天,甚至更加的长久。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忠魂书写生命壮歌——记人民卫士马建军
下一篇:草原最美的额吉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