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永不凋零的“夏花”迎风绽放

张岳    2019-10-31 10:49:29    安徽在线

泪水,因心灵触动而滚落;掌声,因内心敬仰而响起。

10月16日下午3时,中央电视台演播室的大屏幕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穿过历史的长河,缓缓向人们走来。如今,他们中又多了一个名字:李夏。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80后’小伙,他叫李夏,从城市来到农村工作……”伴随着主持人的介绍,李夏生前的一幕幕浮现在人们眼前。

夏之璀璨——

“用生命诠释初心和使命”

“也不知在黑暗中究竟沉睡了多久,也不知要有多难才能睁开双眼,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台上,来自李夏母校的学弟学妹们深情领唱;台下,全场观众自发轻声跟唱。

生命为使命而歌。大屏幕播放李夏生命的最后一天。

8月10日,强台风“利奇马”肆虐,绩溪县暴雨如注。原本答应妻子回家的李夏,放心不下村民的安危,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抢险救灾的路上。

山洪涌进敬老院,李夏和同事趟着水,扶五保老人撤离到高处;路遇塌方道路受阻,他们徒手搬运碎石,为救援车辆开路;看到一对母子往塌方地段走,他们又转头护送他们。就在他们向着下一处险情奔走的路上,接连三股泥石流突然从道路一侧的山上冲下来,泥沙夹杂着树木冲倒了围墙、凉亭,卷走了队伍后头的李夏。

“李夏!李夏!李夏!”一片狼藉之上,搜寻的呼声从白天响到黑夜。第二天清晨,人们在小河下游找到了躺在一棵小核桃树下的李夏,年仅33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每一位观众为李夏而感叹,为李夏而落泪。不曾相识,却深受感动,他到底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触动。

池浩是一位北京女孩,一位普通观众,面对镜头,她未语泪先流。“以前不认识李夏,今天却为他哭红了眼。”她告诉记者,我们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但我们身边依然不缺少像李夏这样的党员、这样的英雄。他们也许没有撼天动地的本领,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

英雄寂寂,来路即是归途。防灾科技学院大三学生赵玥被李夏的英勇事迹深深感动。“我们学的专业都是应急救援,最清楚哪里有危险,可李夏学长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最危险的地方。这是学长用生命给学弟学妹上的最后一课。”赵玥说。在防灾科技学院教师微信群里,老师们纷纷表达哀悼,“母校以你为荣,英雄一路走好”。校友们纷纷留言,“学长用行动践行了防灾人的责任和担当,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从李夏的故事里,我看到了理解。我现在特别理解我的父亲,理解基层干部平凡中的伟大。”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陈钟伟说,他总是抱怨父亲常年在基层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他的成长。他在李夏的故事里看到父亲的身影,真正懂得了父亲的不容易,懂得了基层干部的不容易。

“我是一名预备党员,时常会思考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李夏是我的榜样,让我深受感动,更给我力量。我们不仅要向李夏致敬,更要传承。”观众高仁俊说。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是李夏的微信签名,也是他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

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向时代楷模学习,与典型榜样同行,这是对时代楷模李夏最好的传承。

夏之炙热——

“我永远都会记得他的好!”

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每个角落都弥漫着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又有一丝苦涩。

观众手中的菊花束,舞台上的“花瓣雨”,都是专程从绩溪县空运过来的菊花,与李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是我来北京的前一天,从自己家田里摘的菊花。如今,菊花丰收了,收益变好了,这都是享李夏的福,但他却再也看不到了……”绩溪县高杨村村民王秀萍掩面而泣。王秀萍和其他村民都种植高山贡菊,但由于缺少技术、缺乏经验等,一直规模不足、产量不高、收益不好。今年刚入夏,菊花花苗便得了病,一大片一大片地凋零,急得王秀萍嘴角上火起泡。

有人说,心里装着什么,眼里就会看到什么。李夏一边安抚王秀萍,一边想方设法多方联系,从自己的家乡黄山市请来技术员,为村民“开小灶”,为种植户搞培训。不仅如此,他还阅读菊花种植书籍,成了半个贡菊种植专家。在他的帮助下,高杨村贡菊种植面积由380多亩扩大到1400多亩,亩均增收近2000元。

“在我心中,李夏就是我的家人!我永远都会记得他的好!”王秀萍说。

大屏幕上出现一张照片,漫山遍野的菊花中,李夏站在菊花中间,阳光而灿烂,温暖而炙热。

念叨李夏的好,可远远不止王秀萍一个人。大妈大爷叫得亲热,跟叔叔婶婶总是笑脸相迎,在村民眼中李夏没有“官架子”,在帮扶对象冯兰香眼里,李夏是她们一家最亲的人。

“第一次见他,我有点转不过弯来,我没想到眼前这个笑呵呵的小伙子是书记。”村民冯兰香忘不了初次见到李夏时的场景。自从见了一面后,李夏和冯兰香成了“亲戚”,成了往她家跑得最勤的人。困难时刻,重要时刻,都有李夏嘘寒问暖和关心帮扶。

李夏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把他当亲人。“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李夏比我儿子还要亲,年纪轻轻的他就这样走了,我真的舍不得他啊!”冯兰香的一句话,让现场观众流泪不止。

冯兰香说,李夏和村民没有距离,她更没有想到他不是本地人。其实初到绩溪的李夏,听不懂口音浓郁的绩溪方言,如同“哑巴”和“聋子”。听不懂就学,李夏先找当地能说点普通话的年轻人交流,再同中年人聊天,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学。虽然闹了不少笑话,但三四个月下来,当地老人地地道道的土话,他也能听懂了。突破了语言关,李夏很高兴,还跟妻子“显摆”。他认为,这样才能和村民坐到一条板凳上,老百姓才能把他当成自己人。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默默地流泪,无声的感动,是对李夏最深切的怀念。

夏之赤诚——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纪检监察工作复杂而尖锐,温和又年轻的李夏能干好吗?”主持人话锋一转,现场发问,观众陷入沉思。

灯光暗下来,大屏幕播放短片,把观众拉回4年前镇头村换届选举中,有人举报村党总支书记陈承兵存在拉票竞选的问题。纪检部门找陈承兵谈话,他表现出很大的抵触情绪,还满腹委屈。有人私底下劝接到任务的李夏,4年前的“小事”用不着较真,烫手山芋要“冷处理”,何况陈承兵还是他的长辈。李夏却一丝不苟,第一次上门就吃了“闭门羹”,但他越挫越勇。20多次上门谈话,从迈进门槛到走进心坎,陈承兵最终接受了组织的处理。

脸上时刻挂着笑容,这是村民眼中李夏的“标配”,可一碰上原则问题,他立马变成了“黑脸包公”。在一些人看来,乡镇纪检犯不着得罪人,而李夏的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

李夏用坚毅之信心,执着之干劲,将自己无限热情投身于纪检工作中。

发布会上,绩溪县纪委常委周高辉举起手中一个陶瓷笔筒,上面写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告诉主持人,这十个字是李夏握着女儿的手,一笔一画刻上去的。“心里清净是治理政务的根本,政治高洁是廉洁正直的良谋。虽然李夏的女儿现在还不懂其中的深意,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她会懂得爸爸的舍生取义,爸爸的大义担当!”主持人说。

铿锵有力的话语,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李夏最由衷的敬佩。

夏之烂漫——

“漫山遍野的花朵为你绽放”

舞台上,掌声中,李夏的妻子宛云萍替丈夫接过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向时代楷模李夏,致敬!”现场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少先队员簇拥下的宛云萍,看上去有些瘦弱。虽然李夏已经离开了,但是她和女儿每天都会给李夏手机发微信,就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家里不再有李夏的身影,但是他还在女儿的画本里、拼图里、琴声里、思念里……

宛云萍告诉主持人,聚少离多、扎根基层的8年,李夏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雷打不动要跟妻子视频,两人聊完了,就让妻子把手机架在钢琴上,听女儿弹琴。李夏曾承诺,如果女儿通过三级钢琴考试,就送她电话手表。女儿顺利通过了,电话手表到货了,李夏却永远离开了。

“爸爸,我特别想你,你什么时候回来?”李夏的女儿说。

“我不相信我和儿子就这么一点缘分,他只是换了种方式陪在我们身边。”李夏的母亲说。

“李夏永远是我们最爱的人,最怀念的人。我们在家里等他回来。”妻子宛云萍说。

“李夏,我真的很想你,真的舍不得你,不想你离开我们。”同事汪夏寅说。

“李夏在我们心里,永远都不会忘记他。”村民王秀萍说。

“李夏没能看见心爱的女儿长大,没有看见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彻底脱贫,但是李夏来过这里,在这里用心活过,用力爱过,这片土地不会忘记,村民不会忘记,漫山遍野的花朵不会忘记,他们为这个纪检干部短暂而绚烂的生命绽放!”主持人质朴的话语,迸发出磅礴力量,在每一位观众心中久久回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真情的呼喊,都是源于心底的怀念;所有的怀念,都会成为时代的记忆。

好党员、好干部、好青年李夏,你听到了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谢高华:一位勇敢的改革者走了
下一篇:生命为使命而歌——李夏事迹引发热烈反响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