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节假日,节假日的概念对于我们来讲就是能睡到自然醒,醒后赶紧往办公室跑。”王训练谈起教师这个职业爽朗地笑着,“这不算什么,我的老师刘本培老先生对教学的执著精神才是最值得钦佩的。”
据王训练介绍,20岁那年,他怀着对大学生活的渴望和新奇走进中国地质大学校园,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都是那么新鲜,但很快他的注意力就被一位口才极佳、知识丰富的老教授所吸引,他就是刘本培。王训练还发现并不是他一个人“迷恋”刘本培教授,只要他讲课,学生们都会挤满教室,而刘本培教授循循善诱、绘声绘色的讲解也往往令学生如痴如醉、欲罢不能,“他本人对教学也是情有独钟、其乐无涯。”
1950年,18岁的刘本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据说,那时的刘本培是一位标准的帅小伙,也是“学霸”一枚,只要老师提问,他都能引经据典从容作答,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
1952年,中国地质大学建校,由于老师缺乏,品学兼优的刘本培被抽掉到学校任教,这一教,便在中国地质大学整整干了66年。“他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教学上,他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除了教学、做课件,他在教材的编写上也花了大量的精力,这让他在学生中的口碑极好,但因为他没有精力去著书立说,虽然以他的资历和水平完全是有可能竞争院士的。”王训练颇有些感慨。
“只要下午有课,他中午一定不休息,坐在沙发上一遍遍地过课件,这么多年来,哪怕同一门课的同一个章节,老师的课件内容都不一样,他会把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结合当下现状讲给学生听。”王训练说,地质大学的老师不是只坐在教室里教学,是需要经常带学生到野外去考察,爬山、过河、穿草地、下泥洼再平常不过。刘本培教授70岁退休后,依然要求继续给学生上课,“不要给我学时费”,即使是清华请他去讲课,他也不收学时费,更不让派车接送。
在学生眼里,老师已年迈,在赴野外考察时,学生们蹚过冰冷的河水,担心老师受不了刺骨的寒凉,便纷纷建议他不要下水,等着学生们把样品取回来给他看就行了。温和又倔强的刘本培说:“那只能看到样品,并不能看到它所在的地层,这样让我怎么好写报告呢。”于是,老先生坚持蹚过齐腰深的河流,爬到山顶的每一个取样点,认真仔细地观看、研究、取样。
刘本培的教学不只是“我教你听”,在学生入学时,他调查过所有学生的专业,包括现在想学什么,将来想干什么,并征求每位学生对教学的看法,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从老师这里学到什么。
“他对教学的热爱甚至超越了生死。”王训练说,有一年,师母去世,老师非常痛苦,自己和同事前去慰问和探望时,本以为老师会讲述一些生离死别,但没想到,他讲的都是有关如何教学、如何才能教好学生的事,“如何不令人钦佩和敬慕!”
胡杨可以在沙漠中生存1000年,死后还能站立1000年,倒下后还能1000年不枯烂。刘本培最喜欢胡杨。他希望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在他死后依然有益于后人。2019年3月4日,刘本培老先生因癌症离世,临终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修改课件,留给他的学生们一个慈祥的背影,他对教学的认真与执著影响了一大批专心于教书育人的学生,王训练就是其中之一。
在王训练心中,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中国的顶尖科学家、最优秀的人才争先恐后到大学当老师,“而这就需要全社会给予老师这个职业以充分的尊重和认可,需要国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老师的待遇,让最优秀的人才有底气站在教学一线。大学想要教出优秀的人才,必须拥有一大批如刘本培教授这样不追名逐利一心教书育人的老师。大学的本真是教书育人,不是考核。如果把考核放到主要位置,就背离了大学的宗旨。”王训练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