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参与设计桥梁40多座,见证安徽桥梁发展史
说到安徽桥梁近30年发展史,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安徽省交控集团总工程师、省劳模、著名桥梁专家胡可。从事桥梁工作30年来,由他参与设计建造的桥梁多达40多座,从1991年参建的“八百里皖江第一桥”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到2000年主持设计建造的安徽首座自主设计的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再到2014年主持设计建造的荣膺多个“世界第一”的芜湖长江公路二桥……一座座拔地于江淮大地的闪亮坐标成为安徽公路桥梁发展的生动注脚。
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的胡可,被分配到安徽省公路勘测设计院,成为一名桥梁工程师。第二年便被选派到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参加安徽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设计工作,迈出了安徽人参与设计长江公路大桥的第一步。
大跨径是衡量桥梁建造水平的重要标准。胡可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只能建设小跨径桥梁,以混凝土或砖石结构为主。进入本世纪初,我们逐渐向大跨径桥梁进军,桥梁结构也向钢结构、复合结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省桥梁事业的快速发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桥梁结构稳步向钢结构发展,跨径超过700米以上的超大桥梁完全可以自主完成。”
“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现在基本实现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架桥。”胡可告诉记者,长江中下游宽度在2000米到6000米,过去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如今随着桥梁技术的进步,任何一处江段都可以架桥。八百里皖江已有10座跨江大桥,按照规划未来将有超过20多条过江通道。
不畏难题勇于突破,实现13个方向60余项技术创新
去年国际桥梁大会上,由胡可主持设计并担任总负责人的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斩获了国际桥梁界的最高殊荣——乔治·理查德森奖。大桥建设期间,还创造了一个被业界广泛认可的“热词”——安徽精度。
“安徽精度”何以成为世界桥梁史上的耀眼明珠?据了解,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全长约56公里,其中,跨江主桥长1622米,为主跨806米钢箱梁斜拉桥,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深水基础、长大桥线形精度控制、索塔创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创造了多个“第一”:首次运用同向回转拉索锚固技术,树立了斜拉索桥梁新的里程碑;首创全漂浮独柱塔体系;首次运用所有梁段对称悬拼工艺,最大悬臂长度达到397米;首次采用全体外预应力建造技术等。
斜拉桥是大跨径桥梁采用的主要桥型之一,在设计建设期间经常会遇到混凝土索塔锚索开裂问题,这也是桥梁界的国际性难题。针对这一难题,胡可反复研究思考,提出一种同向回转拉索解决方案,变索塔锚索产生的塔壁拉力为环向压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索塔的锚索开裂问题。
难题解决了,还要选择合适的拉索材料和防护材料。按照要求,新型拉索材料必须能够经受200万次疲劳试验才算合格,为此研发团队选择了很多种材料做疲劳试验,经过不断试错、前后失败十几次,最终才找到了符合需要的新型拉索材料。
在长期工程实践中,胡可围绕绿色低碳高速公路建设理念,总结提出了“南节能,北结构,跨江示范”的科技创新思路,在高深边坡、耐久路面、长大桥梁、长大隧道、照明节能等13个方向,持续开展了6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研究,取得系统性突破。
适应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技术控”精益求精筑重器
胡可是个“技术控”,谈起修路建桥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从业30多年,如今的他仍然像一线设计人员一样笔耕不辍,热心画图。一些复杂的桥梁结构甚至设计单位都做不出的,他信手拈来。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一摞4本图纸,而这200多张图纸仅仅只是关于装配式通道一个产品的设计成果。
桥梁工业化建造模式是建设绿色低碳高速公路的必由之路,也是胡可劳模创新工作室近年来技术创新的重点。经过近10年不懈的探索和攻关,工作室在工业化建造模式方面逐步形成了系列化技术成果。
胡可介绍,通过发展桥梁工业化,很多桥梁部件都可以在工厂里预制好,施工现场直接拼装,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如今,柔性柱式塔斜拉桥、全体外预应力系统、装配式通道等技术,已在徐明高速、马巢高速、芜湖长江二桥、巢芜高速、滁淮高速等项目建设以及合宁、合安、芜合高速扩建施工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应用工程累计超过1000公里,节约投资近10亿元。
·记者手记·
精品源自匠心
30年参与设计桥梁40多座,技术攻关60余项……作为一名路桥人,胡可的职业生涯足够荣耀。然而荣耀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是对工程质量精益求精的苛求,是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从事管理岗位多年,仍然改不掉爱画图的“毛病”,这种“技痒”的背后是对专业的挚爱,正是这种“切磋琢磨”的匠心,成就了一座座质量过硬、技术领先的“安徽建造”。
精品源自匠心。我们要以“大国工匠”为楷模,追求卓越,砥砺奋进,努力打造“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记者 范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