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己亥年正月初一。清晨,刺骨冷风中,紫禁城的宫门缓缓打开,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已凝神伫立在午门旁,迎接新年的第一批访客。
几小时后,在故宫慈宁宫外的年货大集上,游人如织。正挨个检查展位的单霁翔很快被认出,要求合影签名的摊贩和游客逐渐把他包围,秘书几番解围才将他从人群中“抢”出。
这是单霁翔在故宫度过的第8个大年初一。自打2012年初接掌故宫博物院以来,他每个春节都坚守在红墙内,见证着人们和传统文明在熙攘喧嚣中的亲密团圆。
自年前“紫禁城里过大年”的“邀请”发出,“进宫过年”一时间成了时尚,整个春节假期故宫火爆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与往年不同,今年整个紫禁城开放区域都被布置为春节文化展场,包括文物展览、实景体验、数字沉浸、文化创意展示等多个部分。除了在午门雁翅楼上举办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展览以外,这次故宫还把宫内各个庭院都按过去春节的习俗进行了装点。在乾清宫和皇极殿廊庑下挂起了宫灯,在乾清宫前丹陛上下竖立起“天灯”和“万寿灯”各一对。
单霁翔告诉记者,竖“天灯”和“万寿灯”是清代中期故宫春节期间最盛大的活动,至今消失近200年,相关文物早已散佚。为了让历史中消失的场景尽可能还原,故宫的能工巧匠通过广泛查阅文献确定了天灯、万寿灯的使用方式、详细尺寸,并在各个库房中找到了各部分的模型、小样及原件,首次复原了它们当年的模样,重现出康乾盛世的过年景象。
辞旧与迎新,于深宫或民间,都是同一种文化的不同表现。“紫禁城里过大年”这一创意在单霁翔脑海中酝酿已久,此次展览策划更是历时一年。如今,很多人在感叹年味儿变淡,春节逐渐成为日历上静态的标签。物质丰富消解着囤积年货的劳累与喜悦,新衣新袜不再是贯穿一年的期盼,人们很难再被一顿年夜饭所诱惑,一家人爆竹声中围炉守岁的温馨慢慢变为抢红包的背景音乐,似乎关于过年的很多习俗正在变得可有可无。
“能在宫里过年,无疑是感受年节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动作那么大,单霁翔就是想传达一个信息:“春节不仅是吃吃喝喝、挂挂红灯笼而已”。他想让公众在紫禁城中感受浓郁年味儿的同时,再体验一下博物馆的文化气息、精彩创意和人文关怀。
“春节是老百姓最容易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一个节日,我们希望在节日期间,大家可以除了看春晚、全家聚会、吃年夜饭以外,还能走出来到博物馆参观、了解传统文化。”单霁翔期望,让春节的故宫博物院在深沉壮美的厚重文化之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令公众沉浸其中,感受博物馆里独特的年味儿、人情味。在他看来,在熟悉的历史场景中,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物的温度,感受到千百年以来中国人对新年的祈愿、对生活的希望。
看着一张张满怀好奇的面孔穿梭而过,他有一点欣慰:眼前汹涌的人潮说明,“博物馆里过大年”的理念逐步成熟并为公众所接受。
“近年来,这座古老的宫殿愈益以年轻、时尚、亲和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不复古板,不再隔绝,不作高深之态。”去年年底举行的“影响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盛典上,单霁翔获颁“年度文化人物”奖项时,颁奖词这样写道。
在这位被称作“萌萌哒”院长上任之后,故宫也开启了自己的“网红”之路。这条路的成功,意味着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的关系得到了续接。
2018年,故宫博物院接待了1700多万人,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接待观众超千万的博物馆。故宫从来都不缺少观众,令单霁翔欣慰的是,来故宫的年轻人变多了:过去一年中,观众中4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且参观时间越来越长了。“我们希望故宫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客厅,每个人来这里舒服地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经常这样说。
“如何让沉睡在博物馆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欢和接纳,是博物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这几年,面对公众宣传故宫、推广传统文化,单霁翔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他看来,穿越千年历史,文物已不再单纯是用来收藏、展示和研究,更是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民族和文化认同感,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延续的文化基因。他和所有故宫人大费周章地推出“紫禁城里过大年”的展览,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可以近距离地欣赏、了解和认识文物,无形中提升了文化自信和历史认同感,让人们更近距离地与历史相接,“与记忆对话,让文明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