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

2019-12-10 16:54:17    解放日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民生是幸福之基、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则是增进民生福祉的直接体现和重要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涵盖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广义上还包括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以及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此前,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实践操作层面瞄准了四个主要目标:供给有效扩大、发展较为均衡、服务方便可及、群众比较满意,最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8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3.69万亿元,同比增长8.13%,占GDP的比例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55元,人均城乡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提高到490元。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社会服务兜底等公共服务工程,年均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亿元左右。

尽管如此,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规模和质量尚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此,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成为重要的命题、重大的使命。

首先,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网络。

下一步,需要全面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和服务供给的有效衔接。

其次,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标准化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均等化的技术基础和现实路径,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的重要抓手。要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确定可及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方法和程序。

再次,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

通过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供需平台,实现服务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供给,使居民更加便捷、智能、公平地获得基本公共服务。

最后,要注意避免对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认识误区。

物理空间的距离远近,并不必然代表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可获得程度。受众的获得感、服务体验和满意度以及支付意愿等,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应获得更多重视。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聂磊

相关热词搜索: 基本 公共 服务 可及性

上一篇:调整优化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
下一篇: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江苏样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