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推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城乡深度融合

2019-12-02 16:07:34    经济日报

  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进博会上,关于进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管与认证体系的不少创新举措备受关注。由此,很多人议论,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给农业带来冲击和影响,大城市有没有必要发展农业,还是应把农业功能更多地“转移”出去?笔者以为,一方面,农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对于大城市而言同样如此;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对农业供给由数量需求更多转变为质量需求,都市农业不仅应当有所作为,而且大有可为。政府部门应更合理准确地对都市农业重新进行定位,这不仅关系到都市农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

  都市农业是城乡要素互动、 “三产”相融合的产业,也是农业的多功能性的具体体现。对于发展都市农业,核心城市在资本、技术方面拥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先行条件。以上海为例,近年来,上海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新产业、新业态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动力。上海农业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走上了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据上海统计年鉴数据,与2010年相比,目前当地农业化肥施用量(实物量)减少约40%,农药施用量减少了一半以上;至2018年底,上海市有5824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相比2013年增加了近30%。与此同时,上海注重发展品牌意识,本地优质农产品供给已经从数量向质量发展。比如,优质大米统一实行“上海新大米”品牌,由过去的“卖稻谷”变为如今的“卖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生产促进了新兴业态的发展。农业旅游现在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一个新兴业态,有效拉动了郊县的经济发展。2018年,上海农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4434个,是2013年家庭农场数量的2.34倍。

  目前,一些大城市和上海一样,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已不到1%。从全球的发展经验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GDP的10%是国民经济的转折点。在发达经济体,农业占GDP的比重越低,恰是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强度比例越高之时,政府更要重视农业生产与经营。对于上海等核心城市而言,城市农业资源相对短缺,都市农业供给要适应城市居民需求,在供给侧改革中需注重社会服务功能的最大实现。只有促进城乡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新时代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完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都市农业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政府必须在基础农业科技研发中投入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特别是要发挥核心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争取基础性科技研发项目落户。此外,政府要引导与农业相关的项目非政府投资,引入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都市农业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其次要拓展农业服务功能。新时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要注重生产农业往经营农业转变。都市农业目前也面临着产品优质不优价的棘手问题,需要大力推动都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不断激活都市农业要素、市场和活力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农业服务功能。政府要引导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发展,特别是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整合市内景区与周边农业资源景点的联合经营,加快培育农业旅游发展新动能。

  第三要培育新型职业化农民。城市本身农业资源较少,而农民在生产与经营农业资源的过程中,面临着市场营销、自身管理较弱的实际困难,需要一批有能力的新型职业化农民服务于都市农业发展。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和措施鼓励大学生下乡服务,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田间地头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创办“农民大学”,利用城市科教资源优势,创办适合农场主、合作社长、乡镇企业家等主体学习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学校。

  第四要提高服务水平。都市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消费者和经营者共同参与的,消费升级同样呼唤提高经营者服务水平。一方面需要完善都市农业服务的基础设施,增加都市农业服务区域的引导标识,提高餐饮、住宿等卫生条件,提高服务人员接待水平等。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经营服务者的素养水平,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培训农业经营服务者,让其成为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

  最后要充分借力各种平台。发展都市农业,一定要借助平台的影响,积极推动本土都市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积极完善进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监管与认证体系,逐步完善与世界接轨的格局,同时把握走出去的机会,让本地农民认知全世界农业发展。进博会等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不仅有利于农业企业间、政企间的合作与发展,更有利于农民,也使农业经营者更加关注全球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通过贸易让合作更便利。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王昌海

相关热词搜索: 都市 农业 高质量 发展

上一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增强经济运行弹性
下一篇:重构平衡的简约高效基层治理体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