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素养决定着国家的文明程度,着力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美育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关于美育的内涵,德国哲学家、文学家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也是审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而从纵向的角度,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朴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加强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首先从艺术教育入手。一是坚持以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在整体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因校制宜、鼓励特色发展,要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加强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完善艺术教育设施,保障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注重艺术教育的价值导向。
美育教育应从多角度理解、提升、完善美育观念。做好美育教育工作要正确认识美育的内涵,美育的核心是美感教育,它包括了艺术美的认知、体验、感受、欣赏与创造能力教育,同时也涵盖了“美的理念、情操、品格与素养”。要有效保障国家规范课程的全面落实,不应随意削减、挤压美育教学课时,充分保障美育实施的教学资源。同时,开足开齐美育课程,除音乐和美术课程外,还应保证舞蹈、艺术、剪纸、陶艺以及地方人文艺术类课程的课时数量,充分实现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基础功能和价值;要注重拓展美育教学外延,在多学科教育中融合、渗透美育内容,强调美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相融合,在德育中开展以生活实践和课外实践为基础的现实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政治意识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在自然学科教育中发展自然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在人文学科教育中则利用学科优势,使学生更深入地实践人文艺术感性认知理论。
美育教育应建构多维立体的美育课程体系。做好美育工作要从审美能力培养角度定位,开展艺术审美和感知相关的体验课程,通过完整的体验、情境性参与条件下实现对个体审美感受的强化,刺激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深层次发展;要从艺术评价与创造能力培养角度定位,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专业课程,通过专业与实践课程来融合先天和后天美感体验,将美的欣赏与评价认知置于社会学习条件下,最终形成与社会主流相符的审美理念;要从美育的实践需求角度定位,创设审美实践性课程,从学生审美体验和发展的需求出发,开展更多样化的生活性、社会性体验与实践性审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此类体验和实践中真正获得个体化的审美体验,真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艺术美、自然美、心灵美与行为美。
美育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做好学校美育工作要立足美育本质,建立动态和开放的评价体系,根据学生发展、国家美育理念、美学领域的综合发展现状,采取与理论和实践性教学内容匹配、与时代性美育要求相匹配的评价模式,提供更完善的美育发展指标评价条件;要把握个体审美差异,提供多元化的美育学习评价,按照“美育评价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三个类型进行分类评价,使学生差异化审美能力发展成果均可被有效识别;要有效利用评价激励,激发学生主体的审美创造力,针对美育评价提供更显著的激励模式,提供更具冲击性的精神激励模式,刺激在艺术学科中有优秀表现的学生主动感知审美发展价值,并通过外部激励实现对审美创造的主动追求。
美育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美对人格结构的建构与智能结构的建构起定向、调节与整合作用,一个人的审美层次决定他的人格结构与智能结构及其创造性才能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全面重视美育教育,以正确的美育观念为指导,全面落实基础课程,开发并优化符合美育理念的附加课程。最终,学校将通过动态化、开放化、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保障美育成果的质量,进一步促进美育教育的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