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更是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可以说,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谓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指具备先进技术、先进生产运营模式和先进组织方式,能够从研发到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采用高新技术和创新模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制造业。所谓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蓬勃兴起的新兴服务业和采用了新技术新模式的传统服务业,其本质在于依托现代先进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形成新的运营模式、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增值的服务业。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制造与服务实现高水平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创新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同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还带来分工的深化和细化,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产业环境,加快创新发展。
其二,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带动企业释放发展潜能,加快制造业的组织变革与技术创新,实现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有效降低、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全方位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三,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我国产业加快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打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市场环境。良好市场环境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建设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破除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市场壁垒,降低产业融合需要的要素流动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营造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保障企业家守法创新的法治环境。三是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政策支持,从财政、税收、人才、金融等多方面发力,努力实现精准支持,解决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各种困难。
第二,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服务型制造具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二是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体系,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企业与软件信息企业、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三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对运营流程和环节进行重构,加大技术研发、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力度,整合资源优势,提供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在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专业维修维护等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四是尽快破除相关制度障碍,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
第三,搭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一是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提供研发设计、协同技术创新等公共技术服务,推动产业融合相关技术创新。二是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协作平台。建设先进制造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产业联盟,推动数据信息共享和网络协同制造,提供各类配套服务,为产业融合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应用支持和标准支持。三是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扶持地方政府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综合服务,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降低企业融合发展成本。四是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鼓励有实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面向全球布局产业融合网络,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推动我国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出去”。
执笔: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谢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