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如何才能够实现“民心相通”呢?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强中国与丝绸之路各国文化交流史有关的人文研究,从而真正从理论上和历史深度上认识自己的工作对“民心相通”的意义。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人类实现和平大同的十六字原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果我们在热爱自己文明文化的同时,也能够“美人之美”,学会懂得并且欣赏别人的文明文化,能够体会到其他文明的美好内容和本质,就能实现各种文明的人群相互之间“美美与共”。费先生提到的这种“美美与共”就是“人心相通”。换句话说,“人心相通”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互相帮助、政治上的互相支持,更需要对对方文明文化的真正欣赏,相互之间能够“美人之美”,并进而热爱。要达到“美人之美”,就要学习和研究对方的文明,需要通过人文研究的开展和深入,通过历史、哲学、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认识对方文明的伟大。
东方有唐宋元明,而在西亚、中亚则是6世纪末7世纪初在阿拉伯半岛兴起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体,包括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后面有波斯的一些政治体和奥斯曼土耳其。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以及波斯、土耳其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文明之一,而且在很长时间里,即西罗马帝国于公元5世纪后期灭亡之后,到15世纪中期欧洲文艺复兴开始的一千年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西亚-中东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和东亚的中华文明是当时整个世界最光辉灿烂的两大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不仅创造了诸多的文明硕果,而且对丝绸之路两段,即东端的东亚特别是中国和西端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最近刚刚结束的工作坊,以“中古阿拉伯文献与丝绸之路研究:史料、研究方法及研究动态”为主体,是国内第一次就阿拉伯文献的研究意义和利用所做的对青年学者的培训。
不过,从人文和历史深度认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中国还不普遍。期盼江苏在构想和规划进一步“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时,能够从理论上和历史深度上认识自己的工作对“民心相通”的意义,能够更多支持对丝绸之路的人文和历史研究。江苏在发挥自身经济优势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发挥自己的文化研究优势。
作者:南京大学中美中心教授、南京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历史文化首席专家 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