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既是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体现,也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眼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
从全球制造业竞争态势来看,制造业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美国在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后,近期又发布《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等政策文件,提出聚焦发展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科技和5G技术等关键领域;德国近日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强调要坚持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英国、日本也相继推出了各种“再工业化”战略。
二是创新成为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球制造业进入新一轮技术升级周期,创新促进制造业重新洗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绿色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制造业生产组织和管理模式变化;数字技术应用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促进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一体化联动发展。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了制造业的生产力。
三是制造业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效率优势。制造业成本优势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国家的制造成本上升,必须依靠提高效率抵御成本增加。
四是国际制造业的贸易规则正在变化。贸易保护主义与区域自由贸易并存,部分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和区域贸易协议,重塑地区间经贸关系。这些规则变化将对国际经济格局、发展方式、产业链布局产生影响。
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逐步转换。
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条件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土地等各种要素的成本增加,低成本优势减弱;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压力加大;新增适龄劳动人口增长放缓,人口红利下降;投资收益下降,要素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新动能正在培育。这些因素交织叠加在一起,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也提出了新要求。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回流。同时,周边发展中国家利用成本优势,改善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制造业价值链的分工,吸引外国制造业投资。制造业产业链布局进入调整期,高端制造向人才、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地区转移,低端制造向成本低、营商环境好的地区转移。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从成本竞争优势向创新和效率优势转变,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从主要竞争优势来看,一是拥有近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规模,具备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能力。二是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部分企业进入行业技术前沿。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快于工业平均增长。三是人力资本质量不断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居世界前列,我国每年还有约800万新增大学生。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比较充足的优势,把劳动力成本优势尽快转为人力资本优势。
当然,也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比如,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基础工业薄弱,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力成本增长较快,新一代劳动人口的择业标准变化,制造业招工难,高技能人才短缺;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用有待加强;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要素成本增长较快,低成本优势削弱;等等。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来化解,从而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科学认识高质量发展的意蕴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我们要从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来认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我认为,所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是仅仅指要构建高质量产品体系,而是指更广义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用较少的投入形成更多有效产出。随着要素成本的增加,制造业的成本竞争优势减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效益,不断增强制造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是增加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居民消费需求正在处于从量到质的升级,居民消费需求多样化,对消费品及服务的种类、品质、安全、效能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而制造业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因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新阶段,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因此,要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经济结构。新时期,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价值链升级。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发展效率;加快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促进公平竞争的规则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市场,促进要素流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创新驱动是“牛鼻子”
总的来看,要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益。
第一,构建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一是合理确定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定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产学研用密切合作的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三是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各类主体协同创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制造业集群,完善制造业供应链。四是培育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五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和技术推广的投入,促进新技术产业化应用和推广。
第二,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培育新型产业。当前,招工难和环境约束倒逼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和绿色发展转型。要加大智能化装备和绿色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加技术供给能力;大力发展自动化和绿色发展的专业服务业,为企业自动化和绿色发展,提供从设计、制造到安装、售后服务的一体化服务,提高企业自动化和绿色发展的效率;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夯实人才基础。创新需要各层次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研发人员,还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一线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要构建适合科研人员、企业家、管理人员、技能工人等各类人才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制造业。建立多层次人才政策,改进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机制,发挥市场和用人单位在评价和引进人才中的作用。培养新一代制造业职工队伍,改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适应新技术变化的人才。
第四,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一是建立激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体系,以环境、安全、质量等标准为市场准入和监管的手段,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广新技术。打破地方保护,严格公平执法,为各种所有制、各种规模、各种技术路线的企业提供平等获得创新资源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允许先行先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及时总结经验,掌握规律,逐步规范。二是建立健全公平、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创新政策环境。加强创新导向的普惠性政策,切实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传统产业改造。加强需求导向政策,为创新企业疏通市场渠道。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适应创新链各环节的资金需求。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法治环境。要进一步放松市场准入限制,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诚信社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国家制造强国咨询委员会专家 吕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