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对于推进城镇化、乡村振兴,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印发,为我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凝聚城乡发展合力、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乡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乡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城乡社会的理想状态,也是我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性选择和实践探索。总的来说,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重塑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近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我国城乡要素流通不顺畅、城乡产业发展不均衡、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城乡发展短板依然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瞄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精准发力重点突破,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
我国“三农”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其结果是乡村生产要素的长期缺乏和发展能力的持续下降,农村地区严重“失血”和“贫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发挥城乡融合优势,促进要素的双向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有助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输血”和“造血”;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城市的经济发展外溢作用和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促进城乡要素顺畅流动离不开制度的“破”与“立”。既要消除阻碍城乡要素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还要针对不同区域和要素类型,分类施策。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既要促进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又要鼓励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入乡返乡创新创业创造;既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又要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在土地要素方面,应坚守底线防范风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等,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规模收入,盘活闲置土地资产。在资本要素方面,要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鼓励各级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及相关平台和载体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要求。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布局不合理、公共服务能力不均衡等问题突出,严重阻碍了城乡均衡发展。落实“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的要求,就要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要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义务教育体制机制。重视和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吸纳和储备优秀乡村教师,促进城乡之间的教育交流和互动;补充和完善各类乡村教育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要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和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以更好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农村倾斜,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要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各类社会保险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要统筹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交通的互联互通,发挥城乡基础设施长远的保障作用。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无论是城镇发展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眼下,我国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乡产业发展不均衡,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补齐的短板。补齐这一短板,重点要以城乡产业融合为导向建立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特别要构建根植于乡村,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创造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措施,更好地引导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用城市现代科技来改造传统农业、用城市的工业发展来延长乡村的农业链条、用移动互联来丰富和发展农业业态;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质量兴农之路。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又要创新产业组织方式,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经营模式,将城乡相关产业进行结合,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切实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袁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