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激发人才红利 助力高质量发展

段婷婷    2019-05-09 16:56:50    经济日报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等综合优势,进一步激发人才红利,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当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人口抚养系数小于或等于50%的阶段,在劳动就业充分的情况下,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就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人口红利。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在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弱后,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模式无法持续推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需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就要求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和生产率提高驱动转变。其中,尤其需要人才资源的支撑。当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人力资源较为丰富。在此基础上,需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进一步激发人才红利。

  进一步激发人才红利,需要一定的制度条件基础。近年来,相关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激发人才红利的作用营造了良好氛围,形成了诸多有利条件。比如,《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明确了“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的战略任务;《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等进一步放宽了大城市落户条件,有利于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壁垒。这些都有利于促进人才流动和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一步激发人才红利,主要有几种现实路径。一是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短期来看,比较有效的方式是提高劳动参与率,让更多的人口参与经济活动,降低实际抚养比;长期来看,可以鼓励生育,增加出生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增加未来的劳动力供给。二是提高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教育和各类培训供给以及推动终身学习等途径来实现。要提高人口受教育的水平,促进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需重视继续学习、各类专业技能的培训。三是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合理配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通过促进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低的地区和产业向劳动生产率高的地区和产业流动,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整体提升。

  具体来看,可以从完善生育配套政策、稳定扩大就业、加强教育培训、营造创新环境、完善相关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为进一步激发人才红利提供有利条件。

  完善生育配套政策。可考虑通过完善托幼服务、延长职工产假等方式,缓解人们选择生育的后顾之忧;可通过税费优惠等措施或财政补贴等形式,降低企业生育负担和家庭的生育成本。

  稳定和促进就业。参与经济活动是释放人才红利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另一方面,针对大学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不同需求,做好促进就业和创业的相关工作。

  提升教育和培训水平。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科研创新人才,也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和大量的技术工人。整体改善教育和技能培训水平,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我们既要完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又要注重加强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在培养科研创新人才方面,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水平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要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发展,形成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的培训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使他们成为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在国家宏观政策调节下,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和完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大城市落户政策放宽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各类制度限制。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区域间的转移接续。

  深化科研领域改革。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热情,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要尊重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各个环节的创新活动规律,推动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要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通过完善评价和激励制度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激情和活力。

  完善公共服务,推动生活服务业发展。近年来,居民对服务型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这一群体对文化氛围、公共服务和城市舒适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进一步激发人才红利,需更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生活服务业的便利性和水平,为人才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 红利 高质量 发展

上一篇:大数据驱动智库转型升级的基本逻辑
下一篇:统筹协调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