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五个追求”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姜文来    2019-04-29 15:59:47    人民网

“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我们应该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我们应该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笔者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个追求”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及其支撑的“四大支柱”,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念支撑,贡献中国智慧。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先哲的智慧,已经融入到中华文化之中,人与自然和谐包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继承传统智慧的基础上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内涵,将思想变成现实、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象地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并且在中国的实践中逐步得到贯彻和执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更加清晰地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必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追求绿色发展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支柱。美好生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这种发展和繁荣不是建立在掠夺大自然的基础上,而是需要绿色发展。中国非常重视绿色发展,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将绿色理念作为三大理念之一提出,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发展是否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绿色发展繁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支柱,绿色是繁荣的底色,要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追求热爱自然情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文支柱。“追求热爱自然的情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文支柱。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入脑入心,并变成自觉行动。理念决定道路,情怀决定志向和干劲。追求热爱自然的情怀,就是建立珍爱自然的价值观,让生态环保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树立“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观念,建立保护自然光荣、破坏自然可耻的自然观。关爱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将对自然的爱深入到心灵深处。

 

追求科学治理精神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支柱。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政治问题,也是科学问题,需要用科学办法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科学治理精神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要用科学精神,切莫盲目蛮干,要尊重生命文明建设规律,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只争朝夕地治理,更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

 

追求携手合作应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合作支柱。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共同面临生态环境的挑战,生活在美丽家园是全人类的梦想,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才能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美丽的地球。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建立美丽的家园,这是我们拯救受伤地球的重要途径,构建生命共同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和迫切,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不能靠一家单打独斗,必须携手共行,走合作共赢之路。

 

绿色、人文、科学和合作,是支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大厦四根支柱。“五个追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将有效地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

 

 

相关热词搜索: 五个 追求 生态 智慧

上一篇: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擘画共赢蓝图
下一篇:培育世界一流企业须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根本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