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提升整体效能 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万劲波    2019-04-16 12:05:14    科技日报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强化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要“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科技创新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组织基础。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将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提升到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高度。

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将健全科技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1年以来,我国企业研发(R&D)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均超过四分之三。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创新体系是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据2018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全球企业创新力排行榜》、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百强榜》和欧盟委员会《全球企业研发投入100强排行榜》等榜单,我国越来越多高科技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创新型企业成长为世界领先企业,必然需要强化基础研究的支撑引领和前沿技术的开发储备。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科技产业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研究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竞争。

建设“全面创新驱动引领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核心是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要以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体系为知识基础,形成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要以人才、资金、技术、仪器设备等要素体系及数据信息、平台基地与科研设施体系为支撑条件,以完善的知识和技术转移扩散体系及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创新生态。既要提高创新要素的质量,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培育专业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和品质;又要优化创新体系结构和创新生态,扩大、深化国际国内创新合作,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从协调发展看,既要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补齐短板,又要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塑造新优势,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从绿色发展看,要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从开放发展看,要完善区域、国家、全球开放创新体系及空间布局,加快构建自主、协同、开放的现代化创新体系。从共享发展看,要积极应对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新挑战,防范化解科技领域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军民融合创新是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特征

军民融合发展是主要国家赢得国际科技和军事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创新之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军事创新体系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之中,实现两个体系相互兼容同步发展,使军事创新得到强力支持和持续推动”。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早在20世纪下半叶,美苏在航天、信息等军民融合战略高技术领域的竞争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的政治格局。美国重视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和民用科技工业基础融合为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二战”以来,美国联邦军事研发预算一直超过民用研发预算,以硅谷为代表的信息高技术产业创造了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奇迹。

建设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必须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强化军事需求牵引,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前沿尖端技术,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代化创新治理体系是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障。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出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重大举措,加强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通道,不断释放创新潜能,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结组织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从创新发展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要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将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与政策“嵌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在协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中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发展”。统筹推进“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完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科研伦理、诚信责任等激励和平衡机制,实现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万劲波)

相关热词搜索: 整体 效能 国家 创新 体系

上一篇:以智慧城市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用“四个坚持”引领新时代文艺工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