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教育扶贫要重长效治根本

2019-04-12 16:09:42    中国教育报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扶贫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指导教育扶贫实践的重要指针。

  围绕教育扶贫,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点工程和项目。截至2018年底,832个贫困县已基本完成全面改薄建设任务,3700万名农村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全国28万名农村特岗教师活跃在中西部22个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可以说,教育扶贫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

  但也应看到,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仍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由于种种原因,贫困家庭孩子失学辍学现象依然存在,“读书无用论”观念也有所蔓延。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教育扶贫工作既要巩固前期取得的成果,又要特别注重从政策层面“查漏补缺”,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确保通过教育脱贫的群体不再返贫,从根本上拔出“穷根”。

  教育扶贫不仅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而且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对教育扶贫工作能否持续发力,将直接影响教育脱贫攻坚的最终效果。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需要妥善处理好教育扶贫工作的长期性与脱贫攻坚任务的紧迫性之间的关系。既要着眼当下,确保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还要放眼长远,确保教育帮扶工作可持续。教育扶贫要持续发力,既要下大气力巩固教育扶贫的既得成果,更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让贫困地区学生能够留得住、学得好,这是对失学辍学问题的源头治理;要通过职业教育真正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还要通过教育来影响和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面貌,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脱贫”。

  当前,尤其要重视发挥学校和课堂的作用,让“教育能够改善贫困”观念融入家长和学生的内心。在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团队进学校、脱贫科普进课堂”等活动,组织优秀团队与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对接,根据地域特色,发挥文化团队、科技团队、专家团队等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要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难题入手,提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脱贫思路,调动学生和家庭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具有很强的宏观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但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风俗,教育扶贫呈现出一定特殊性,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实际做到因地施策,是让政策有效落地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全面改薄工程中的校舍、宿舍建设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一些高寒地区供暖设施配备缺失的问题比较突出,学校为了学生取暖往往自发地在教室和宿舍中使用电暖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更好地推动政策和工程项目的实施,深度贫困地区还需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实际和学校需求,从政策层面进行“查漏补缺”,将教育扶贫的政策供给与实际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使教育扶贫真正做到既治标又治本。

  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还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特征和自然环境条件,将教育扶贫政策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如,校舍和课堂的布置可以凸显民族特色;开展校本课程、传统技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同时,要充分考虑在高寒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所处的恶劣环境,提高高寒边远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和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标准,除了在培训进修、职称评聘、评优提职等方面实行倾斜外,还要给予高原高寒地区教师更多的人文关爱,定期为教职工体检,完善疗养退休养老机制,在气候、医疗条件较好、海拔相对较低的州、县(市)建设教师廉租房,使其逐步适应中低海拔环境,切实解决高寒边远地区教师的后顾之忧。

(作者: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孟久儿)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 扶贫 根本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正创新之道
下一篇: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