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思维能力

黄涛    2019-02-18 17:13:02    湖北日报

1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科学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就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们切实做好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思维能力,应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谋全局

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一是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战略高度。要站在战略高位、价值高点、全球高度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常观大势、常思大局,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清醒认识和高度警惕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存在的重大风险。二是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需要我们准确判断、科学谋划。首要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三是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思维。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时间维度上进行长远考虑,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在空间维度上进行全局谋划,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在系统维度上进行整体布局,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知大势

历史思维重历史过程、历史逻辑、历史必然和历史合理性,它把对象和事物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注重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进程及其内在逻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历史借鉴中学习治国经验,从历史规律中把握发展趋势,从历史传统中汲取文化基因。历史思维可以明大道。“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趋势,有助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工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一是提高历史素养。大格局、大境界往往来自于对历史的感悟。要从历史的风云中借鉴方略,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养分,从历史的细节中感悟人生。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以及人类文明史中汲取智慧。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丰富实践,认真学习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的历史经验,努力增强历史文化底蕴,以史为鉴、以史咨政、以史正人、以史化风。二是锤炼历史眼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无论是想问题、做决策,都要强化历史眼光、历史意识,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探索规律、启示当下、把握未来,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三是增强历史使命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从辉煌、衰微到复兴的艰难历程,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智慧

辩证思维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人类社会是一种整体性存在,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一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也要看到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化危为机。二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问题错综复杂,关键是要找准重点、抓住关键。三要科学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辩证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胆大与心细、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既要全面认识社会各领域的风险,又不忽视任何一个领域存在的风险因素,还要看到各领域风险之间的相互关联;既要“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互联系的高度”,又要立足全球化时代的大背景,准确把握时代方位,分析和预测国际国内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挑战。四是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添活力

创新思维是指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一是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努力想新办法、找新出路、创造新经验、开创新局面,并且掌握创新的内在规律。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以思想的新解放、改革的新突破、创新的新成果,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二是以重大问题为导向。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要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求善治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的一种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一要强化法治意识。法律调整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平等性、公正性、稳定性、可预期性等优势,善于用法治眼光审视改革问题,用法治思维谋划改革路径,用法治手段破解改革难题,用法治方式优化改革环境。铭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坚持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二要强化规则意识。注意把握规则的两个基本特性:普遍性优于特殊性,恪守非人格化权威。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要强化程序意识。法治思维的首要特点是注重程序正义,程序重于实体。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防风险

底线思维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一是强化底线自觉,主动设置底线。将底线思维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等多个领域。最大的风险在于看不见风险。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只有高度重视底线思维,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牢牢守住底线,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二是完善底线预警机制,力求防患于未然。“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既“想一万”,又“想万一”。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种危险”。三是严守红线,增强底线的权威性乃至威慑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既是一种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底线思维。四是完善应急机制,力求有备无患。严格把控住重大风险隐患的关键环节,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关口,把风险化解在源头。

(作者: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涛)

相关热词搜索: 防范 化解 风险 能力

上一篇:如何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农耕文化
下一篇:标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高度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