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时间表,即“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要使绿色生活方式及理念深入人心,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常态和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亟待明确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蕴意和实践路径。
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实质上是通过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来平衡人类社会的需求,达到保护自然资源、动植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亲近自然、注重环保、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等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亲近自然,也称自然教育。绿色生活方式本质上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前提是人类通过接触自然、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之美,了解自然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身体力行地爱惜自然、保护自然。如,日本、瑞典等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比较成功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的自然教育,这些国家普遍认为从幼儿阶段就开始的亲近自然的活动,是最好的自然教育。瑞典还制定专门法规来保护公共绿地的生态多样性和公众自由进入的权利,遍布瑞典的城市绿地不仅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为公众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创造了良好条件。其实,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身。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始于亲近自然。
注重环保。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注重环保的、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在一些发达国家,注重环保正成为时尚生活的风向标,不乱丢垃圾、节约用水、使用可再生能源、购买生态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回收、减少碳排放、公共交通出行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已经内化为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我们从“自行车王国”步入“汽车社会”时,在一些发达国家则出现越来越多的“自行车王国”,宽阔的自行车专用道与我国一些城市相对萎缩的自行车道形成鲜明对比。国民的生活质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高品质生活离不开优美洁净的自然环境。而良好的自然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保护。
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指的是在不影响子孙后代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当代人的生活品质,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进行消费的一种行为方式。绿色消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既包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绿色农产品、低耗能家电等,也包括物品的回收、能源的有效利用、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涵盖了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绿色消费不仅是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节约资源。绿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倡“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理念。如,在日本各地的保育院、幼儿园,随处可见老师们用各种废弃的饮料瓶、塑料袋、旧报纸、旧衣服等教孩子们制作各种手工作品,在各种节日庆典、运动会上,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用废弃物品制作的手工作品是常见的活动使用道具。大量少儿图书都有以生动形式详细介绍如何循环利用各种日常用品和保护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等方面内容。这种“节约不是因为贫穷”的环境教育理念,在不同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会伴随国民一生。
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路径
绿色生活方式要内化为国民的生活理念,首先需要改变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倾向。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消费主义蓬勃兴起。时至今日,崇尚名牌、奢侈浪费、过度消费的不良现象仍很有市场。一些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崇尚消费至上,认为消费即快乐,非理性、过度的物质消费支配着他们的生活,强烈的物质欲望使其精神世界迷失了方向。因此,要大力开展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强化人们对可持续的良好生活方式的认知,使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向往并身体力行的生活追求。
其次,要走出“面子文化”、盲目攀比的怪圈,树立崇尚节约的消费观。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对于汽车,日、韩国家主要倾向小排量,欧洲国家除了小排量汽车就是旅行车,以家庭为主,够用就好。而在我国,汽车与一些国民的社会地位、自尊心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大排量车、名牌车、豪车备受追捧,造成资源极大浪费。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倡简约适度消费的绿色生活方式,需要通过各种媒介积极宣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在全社会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再次,以绿色采购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绿色采购(GPP)是指在同类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功能相同的条件下,优先采购在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其基本特征是环保、节约、健康、安全。绿色采购是绿色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离开绿色采购,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就会成为空谈。通过绿色采购,一方面能推动消费者的消费升级,促进绿色消费,助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更注重自身形象,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更多绿色产品,提供更多绿色服务,进而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要在流通领域推进绿色采购,除了要借助媒体网络、各级政府、企业、学校等平台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倡导之外,政府及相关部门还要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健全法律法规和激励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各种调查反馈来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全球推行绿色采购最成功的一些国家,都是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积极提倡和主动引导推行绿色采购制度,进而带动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如,瑞典政府在过去的近20年里一直鼓励公众在日常采购行动中承担更大的环保责任。瑞典政府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公众绿色采购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对于引导社会向着长期的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强有力工具”。绿色、社会责任和创新型采购在瑞典是政治优先政策,瑞典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公众采购法案》《公众设施采购法案》等,还在财政部下设了国家公众采购局(UHM),通过提供绿色采购培训等措施,推动环境友好型公众采购。日本则于1989年开始实施产品环保标志工程,1996年建立了绿色采购网络,2000年颁布了推动绿色采购的基本政策,2001年开始实施绿色采购法,该法律要求日本各级政府和公众组织进行有益保护环境的采购活动,在2007年又颁布了绿色合同法,为推进绿色采购建立了完整的法律框架。
最后,提高公民环保意识,需要加强对公民进行资源有限性和可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教育。作为一种体现环境友好和饱含生态责任感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培养公民强烈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比如,日本国民的环保意识之所以非常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其无处不在的环境保护教育。广播电视循环播放手把手教你垃圾分类、零浪费的厨房智慧等节目,报纸、杂志、图书不断号召民众为了减少垃圾而努力,对于减少垃圾的技巧、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等知识,各种媒体都有极其详细的介绍。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必须加强环保教育,大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走出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误区
在一些推行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政策较早的国家,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共同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追求。当前,在我国,有些人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认知还存在一些误区,例如认为绿色生活方式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绿色生活方式就是消费“绿色”等。这成为践行和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思想阻碍。
绿色生活方式不等于降低生活水平。有些人认为,主张节约的绿色生活,不符合现代化生活的标准。他们所理解的现代化生活,无非就是某些人过度宣扬的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至上的生活,他们不仅没有看到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已经从“大生产、大消费、大遗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到以“可再生、可循环、可持续”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更没有考虑到环境严重污染和能源短缺的现状已不足以支撑我国走传统工业化、现代化之路的现实。只有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永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活方式是既提高生活水平,又保护自然环境、能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纵观全球,可以发现,绿色生活方式普及率越高的国家,国民的人均寿命越长。根据201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2018》,日本人均寿命84.2岁,瑞士为83.3岁,瑞典、芬兰均超过80岁。而这几个国家都是全球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最成功的国家。
绿色生活方式反对破坏自然环境。近几年,崇尚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之风盛行,我国旅游市场一片红火。各地大打“生态旅游”“生态农庄”等招牌发展旅游业,但由于游客和某些景区管理者对生态旅游的错误认知和环保意识缺乏,导致出现白天景区人满为患、乱写乱画、乱踩乱踏,夜晚垃圾遍地、一片狼藉等现象。一些地区还出现由于旅游开发规模远超环境容量承载力,公路、旅馆、索道、餐饮等设施建设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生态环境等问题。
绿色生活方式反对攀比和浪费。“绿色”意味着一方面对人体健康提供最大最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绿色生活方式本质上是保护自然环境,反对过度消费和铺张浪费。受“面子文化”等影响,在我国有的地方攀比和炫耀之风盛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热衷名牌、追逐新奇,近几年在网络上频频出现的晒珠宝、晒名车、晒名包、晒名表、晒天价餐单等现象,均表明很多消费并非出自于真实的生活需要。这种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的不良社会风气,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增加了环境的污染荷载,与绿色生活方式所倡导的简约适度理念背道而驰,必须及时遏止。(作者:苏州大学 周力辉 、方世南)
(本文为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资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JZD0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