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生态系统

易明    2019-01-18 15:46:36    经济日报

推进科技金融健康高效发展,是促使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有机结合的有力抓手。应从顶层设计、产品创新、服务体系、政策支持等方面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科技金融健康高效发展,正是促使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有机结合的有力抓手。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还存在产品创新不够、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市场活跃度不高等突出问题,必须加快构建由金融、科技、管理等多重要素,科技金融产业、现代科技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以及人才、政策、平台、机制等共同作用的多维度、多层次科技金融生态系统。

一是完善系统化顶层设计。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由导入期转向拓展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与金融两大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优化科技金融生态系统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围绕科技创新创业链优化科技金融布局,推出一批新产品、新服务、新政策,增强科技金融创新动能;积极推进“互联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培育一批新项目、新业态、新模式,抢占科技金融行业领域制高点;分层分级建设覆盖省、市、县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打通科技金融连接管道;合作撬动社会资本资源要素,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行业外新主体、国际化新资本,拓展科技金融发展空间。

二是推进多维度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发展质效的根本路径。当前,我国科技金融市场产品创新明显滞后,是导致市场不够活跃的重要因素。应坚持兼顾科技发展与金融效益两个目标,统筹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基本原则,引导科技金融产品向创新链上游延伸和成果转化布局,加快推进科技金融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和精细化发展。要充分发挥银行机构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商业银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进一步放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条件,不断完善投贷联动机制,优化“政府风险补偿基金+保险+银行”的模式,让无形“知本”真正能够转变为有形“资本”。加快设计和完善科技保险产品,支持发展“保投联动”“保险+期货”“保单质押融资”等新型产品和业务;实施科技保险补贴制度,引导和支持科技型企业通过保险工具为技术创新活动化解风险。积极探索建立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债券、科技租赁、信托、信用评价等相关业务之间的捆绑融资模式。

三是健全全方位服务体系。与传统企业不同,科技企业的金融需求在不同阶段和不同行业表现得更加多元化,也更需要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一方面,要打造一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和平台,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系统化、常态化、智能化和空间集聚,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联网对接。另一方面,要为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形成“平台+机制”“人才+资金”“投资+保险”“创业+孵化”“信用+担保”的多引擎组织动力系统,孵化器推动初创企业成长,以创投引导基金促进中小微企业成长,以信贷融资机制解决企业融资贷款难题,以信用担保体系与科技保险改善科技金融环境,以新三板、科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激励企业挂牌上市的多层次、网络化、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大力培育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人才队伍。探索建立完善技术经纪人、科技保险经纪人、科技融资租赁经纪人等制度。

四是强化组合式政策支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政策举措,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中梗阻”,惠企便民的实效打了折扣。对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成效导向,推动形成目标一致、手段互补、行动高效的高质量科技金融政策保障体系。要大力推进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改革,探索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及其他类型财政专项资金立项评选的市场化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差异化、个性化的投入方式和绩效管理模式。支持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在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同时开展科技金融政策实施效果的动态评价,加快形成推动科技金融政策实施的统计体系、监测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提高政策执行力。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易明)

相关热词搜索:构建 科技 金融 生态

上一篇:提升高校服务文化中心建设能力
下一篇:以高标准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中国城市的出色样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