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苏州潘氏:修业进德 崇俭行善

张驰    2019-12-09 15:24:58    中国纪检监察报

大阜潘氏是清代中后期苏州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从一个世代经商的底层平民一跃成为人文荟萃之地的名门望族,通过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赢得“科第世家”的美誉。潘氏家族注重修身养性的族规家训和具有鲜明特点的良好家风,无疑是这个家族显赫的内在原因。

《潘文恭公遗训》总述潘世恩一生治家之要,由其次子潘曾莹于咸丰四年(1854年)辑录而成,全书有5000余字,涵盖潘世恩关于“读书、立品、居官、制事”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关于读书

遗训中有关读书的教诫,大抵不离读书目的和读书方法两个问题。读书目的有二,即进德与修业。所谓“进德”,即注重品德的培养。潘世恩认为读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书中的一些至理名言能够锤炼人们的品格,使得人们的道德境界达到一种“其养愈粹,其气愈平,其心愈下”的高度;所谓“修业”,即身体力行学以致用,潘世恩认为“读书在潜心玩味,身体力行”,提倡在实践中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以期作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贡献。

关于读书的方法,最重要的有两点,即书籍选择和读书应有心态。

书籍选择要以“史书”和“实用书”为主。文恭公认为读史能够增长见识,增加阅历,这是因为“治乱兴衰之故,贤奸邪正之分,了然于胸,足以考镜得失,临事乃有把握”。另一方面,他还强调子孙多读一些“适用”“有用”之书,此类书可分为两种:一是有益于身心修养之书,二是经世之书。

阅读书籍,心态尤为重要,潘世恩对读书应有心态的见解值得体味。第一,读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求子孙亲自整理书屋以营造一种整齐严肃的阅读环境;第二,读书要有刻苦不懈的精神,要求子孙“年甫十四,断不可存冀幸之心,宜勤诵读,戒轻浮,毋见异思迁,毋半途而废”;第三,读书要有谦虚的心态,告诫子孙不要自满,要经常自省,要向他人学习;第四,读书贵在修身养性,科考失第,要保持心态的平和。

此外,对读书的后续性行为作文亦有所体会。他认为一篇好文章须具备以下几点:第一,立意高远;第二,内容充实,说理朴实、透彻;第三,要有真情实感;第四,要有所创新。这些见解,对于我们现在读书作文仍有参考价值。

关于为官

谨言慎行与重视人才是潘世恩为官的两大特色,尤以前者为最。为官谨慎体现在议论公事、办理公事和与人共事三个方面:第一,在政策探讨阶段,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立异”“苟同”。当讨论陷入僵局而事务又繁杂时,要秉持重点论原则,找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认真查核事情的缓急轻重,“勿鲁莽,勿疏急,勿厌倦,从容布置,次第举行,便不至手忙脚乱矣”。第二,在政策实施阶段,既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又要体察民情,体察民情绝不是曲徇人情,事事要人说好,而是找到政策的漏洞以期补救,倘非如此,则是“心有偏向,即非公平正大之道”。为官严于职守是政策得以贯彻的保障,事情无论大小,都要谨慎对待,且要始终如一,否则,将会导致官吏疏于职守之风盛行。第三,关于如何处理与同僚的关系。首先,要端正心态,与人共事时,要保持平和、谦虚的心态。其次,要注重团队合作,商讨事情时,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合理建议,不可一意孤行。最后,要摒弃地域观念,切不可因为同乡关系而拉帮结派,进而阻碍工作的顺利进行。

重视人才体现在人才选拔、官吏任用和劝诫子孙三个方面:

在人才选拔方面,潘世恩认为能够写出散发蓬勃气息文章的科举士子是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应该录取任官。在官吏任用方面,应该选择熟悉业务、办事认真的官吏加以重用,如此方能“互相商榷,衷于一是,乃觉措置裕如”。他还教育子孙在人才选拔上尽心尽力,切实履行好考官之责,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要与同事团结合作,要认真校阅士子文章,以期甄拔人才,取文的标准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关于立身

立身之道可分为修身、择友内外两个方面。

关于修身。一要注重“养心”,强调静以养心,无论处于顺境抑或逆境,都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方法则是潜心体会圣人之言;二要为人忠厚,无论是“存心、立言、做事”都要忠厚,不得有刻薄之见,如此则“身必享忠厚之福,子孙必食忠厚之报”;三要崇尚节俭,即使“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样做既可保持身心健康,亦对廉洁操守的形成有所裨益;四要在有余力的前提下,倡行善举而不求回报;五要谨慎做人,要“戒口过”“勿妄语”“勿议人短”“勿谗言”,这是因为往往祸从口出,正所谓“随口说长道短,便弄出是非”。此外,潘世恩还强调许多养德所必修行的功夫,如尊师敬长,孝敬长辈,不得苛刻僮仆,戒惰慢浮躁之气,容忍谦让等。

关于择友,亦要谨慎。潘世恩认为益友能够助己从善,改己过错,给予自己道义上的帮助,“足为身心之助”;而对于那些酒肉朋友,因他们尖酸刻薄,议人是非,与之交往,则有害无益,还是远离为妙,如此“当与严师益友,朝夕讨论,便觉日新月异”,自身的道德境界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张驰 摘自《家国千年:苏州历史上的家风与家规》)

相关热词搜索:苏州 潘氏 修业 进德 崇俭

上一篇:灶台边的家教
下一篇:忠厚传家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