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这是清人郑板桥的诗。如果说孩子是一条行驶在浩瀚江河上的小船,家长就是掌舵的舵手。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家长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阳明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心学集大成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阳明学派。王阳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与他从小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王阳明的祖辈都是读书人,生长在世代书香门第的王阳明耳濡目染,从小就酷爱学习。尤其是他的祖父对于子孙教育有很多独到之处。
比如注重因材施教,顺其自然。王阳明像所有小男孩一样很顽皮,喜欢玩打仗之类的游戏。在那个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王阳明的祖父没有强迫制止他玩耍,还给他创造条件玩,不过在玩的过程中,会顺便给他教习一些军事理论,这样就逐渐培养起了他对军事研究方面的兴趣,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王阳明入塾就学的第一天,曾经问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却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老师听了大吃一惊,小小孩童竟有如此见解,长大后必当有所作为。
王阳明的祖父知道这件事后,及时地予以因势利导,教育他说:“你有学圣贤的志向,但圣贤不是那么容易做的。要做圣贤,一要认真读好圣贤的书,明白圣贤的道理;二要身体力行,在诸事上磨练自己。”王阳明记在心里,更加刻苦地钻研学问。
王阳明祖父的家教方式和现代提倡的教育理念非常类似,既要发挥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又要及时因势利导,使其成长方向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每一个孩子就像一棵幼小的树苗,家长既要给他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水分,让他自由、健康地生长;同时还要注意修剪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避免长歪了方向。
西晋文学家潘岳在《家风诗》中反复写道: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他告诫后人,成年之后要学习各种技能,继承优良家风,并将家族美德发扬光大,可谓鹤在北山鸣叫,鹤子附和鸣叫。汉武帝时太中大夫东方朔在《戒子诗》中写道:“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教育下一代凡事要顺其自然,从容自在,才尽者危困,好求名者浮华,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偏执一端。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经用最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谛,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的习惯一经养成,就会自然而然地伴随其一生。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王阳明从小只知道亦步亦趋地读圣贤书,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又如何能取得日后的伟大成就呢?如果是好习惯,自然会受益终生;反之,则会受害终生。许多负面问题的形成,多是因不重视家风家教,造成私欲膨胀,为所欲为。儿孙自有儿孙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后代人必然会创造出更大的成绩,我们所留给他们的只需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至于物质财富,正如前人所言: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于父留之何用!
孩子的青少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此期间,孩子最多的生活场所就是在家里,接触最频繁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是家风,都是对孩子无声的示范。因此,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中,不但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孩子最良好的教育。
家庭教育最直接的被影响者自然是孩子,但家庭教育影响的又绝不只是孩子个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如果每个家庭都重视家庭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中长大,修身、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那么作为家的依托的国,才会拥有更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国家也就愈发繁荣富强。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意义不只在于一个人、一个家,而是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乃至整个国家建设的大事。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拒细流,故能成其深。良好的家庭教育犹如和风细雨,会让孩子们愉快健康地成长起来,在自我完善的同时,成为一个心怀国家、心系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