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的旧居里,存放着两个布满灰尘的大纸箱,箱子外面的标签上写着“百宝箱”“注意保存”的字样。打开一看,里面尽是一些补丁衣服、半截腰带、老式茶缸等废弃物品。这些都是父亲收藏的“老物件”,被他视为珍宝。问他保存这些干什么,父亲说这就是“根”,这就是“本”。
父亲今年70岁了,是从新闻单位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种过地、扬过场、当过兵、放过羊,用他的话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父亲虽出生在即将解放之时,没受过旧社会的苦,但一字不识的爷爷奶奶勤劳俭朴的风格及国家3年经济困难时期的苦难生活对父亲影响极大。
家境贫寒,激励着个人艰苦奋斗。父亲小时候学习很用功,常常在班里考第一名,非常希望爷爷奶奶因为他的好成绩奖励一个他特别想吃的烧饼,但因为家里太穷,却从未如愿。在树皮野菜都难吃饱的年代,父亲经常到离家十几里远的黄河滩刨蒲草根吃。这种草根长在沙土里,白白的,有小拇指粗,剁成段,晒干后磨成面摊饼吃,甜甜的。至今,父亲说起来还津津有味。
父亲生活很俭朴。我曾仔细检查他收藏的老物件,衣服是补了又补,袜子也是补丁压补丁。父亲外出开会参观时,矿泉水没喝完绝不换新的,因此,他手中常常拿着半瓶矿泉水,对打开瓶只喝一口扔下便走的做法很看不惯。塑料拖鞋裂口了,他就用胶粘、用线缝,还经常说“穿在脚上要那么好看干啥,这比红军长征时赤脚穿草鞋强多了”。早晨外出散步是父亲的习惯,有时见他回来时手里拎着几个空塑料瓶,母亲说:“怎么成捡破烂的了,不知道丢人。”父亲回答:“路上乱扔这些东西,影响环境。再说了,这不是捡几毛钱的问题,捡的是我们永远不能丢掉的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
“行胜于言”是父亲崇尚的一句话。他在自身做起、点滴做起的同时,也从严要求我们这样做,经常给我们讲解勤俭节约与俭以养德的意义。
父亲时常拿着三国诸葛亮《诫子书》的一段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教育我们,我国从古至今,仁人志士都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别说做纪检监察工作,做什么都难以做好。“俭朴、节俭、俭省”看似生活习惯,实则讲的是品格。父亲说,有道是“俭为德首”,俭可清心,使人不滋贪念;俭可生勤,使人艰苦攀登;俭可促廉,使人守纪奉公;俭可致和,使人乐群爱众。父亲还让他的好友为我题写了“奢为惹祸之源,俭为平安之根”“有德者皆由俭来”的格言字画悬挂室内,激励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一名合格的纪检监察干部。(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