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芬啊,吃饭了么?”每次打通爷爷的电话,那头先传来的定是这句话。
“我挺好的,你们自己也要保重好身体,不要总以为年轻就不注意休息。”这是爷爷每次挂电话之前必须要强调的。
从小待在爷爷奶奶身边的我,到外地参加工作后,对爷爷的思念大多时候就靠这跨越几百公里的电话来表达了。短短几句话,跟爷爷说说家里种什么菜了,聊聊今天赶集买什么东西了,总能让我感到放松,把我的思绪带回童年时光。
年轻时的爷爷,当过几年“赤脚”老师,后来回到家里务农。爸妈常年在外,我就与爷爷奶奶一起在农村生活,打6岁开始,就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例如洗碗、放牛、拔秧等,那时候的爷爷,并不像现在这般有人情味,话语不多,甚是严厉。
吃饭的时候碗里有几颗米饭没吃干净,会被说:“留那么多在碗里倒掉,多浪费,快吃干净!”写作业的练习本还有一点空格没写完就翻页了,会被说:“前面不是还有空格吗?怎么就不能写了?”出门去放牛的时候磨蹭了一下,会被说:“你怎么还不去?说好了的事就要赶紧去做!”放假在家多看了一会电视,会被说:“怎么又在看电视?那么多书不看看?”奈何小时候的我是个爱哭鬼,觉得不管是被邻居称赞家务干得好,或是从学校考了高分回来,还总是被爷爷数落,心里一万个委屈和不理解。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爷爷,我每次有空回家看望,变多的是他鬓角的银发,不变的是他那些多年的“宝贝”:年纪比我还大1岁的洗脸盆,打满了补丁,依然被擦得锃亮的在超期“服役”;厨房门背后塞得鼓鼓的塑料袋,那是他每次赶集买东西积攒起来的,他一个个洗好、晾干,留着日用;每次去菜园回来总装满了菜的用铁丝扎了又扎的菜篮……爷爷依然保留了看书的习惯,总爱坐在院子里,戴着镜腿已经生锈的老花镜,仔细看着我带回来的书和杂志,甚至不放过街上发的宣传单上每一个字。
小时候总是嫌弃爷爷的这些旧玩意,跟他说要换新的了,而他总是说:“修修还能用呢,丢了多可惜啊!”现在长大了才明白,这些“宝贝”不仅是爷爷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而且已经由一种精神融合起来,流淌在了爷爷的血液里,这种精神就是“勤俭持家”。
现在我已经成家,才发现竟慢慢成了小时候自己“嫌弃”的爷爷那类人。给女儿用旧衣服缝制一些玩具;把她吃剩的饭吃个精光;每每拿起书本的时候,总能想起小时候爷爷常在耳边念叨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古人有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惟俭可以助廉”。即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我想,“勤俭持家”就是爷爷给我们家形成的家风和制定的家规,就像在我心里播了一颗种子,生根发芽,让我在工作生活中时刻牢记勤俭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懂得满足,经得起诱惑,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