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族世代遵循的道德准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每一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迹,都离不开家风打下的精神烙印。历史上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以廉慎著称,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政治军事斗争激烈,乱世中人心叵测,曹魏大臣胡质却“沉实内察”,甚得时人赞誉。他的儿子胡威受父亲胡质的影响,少年时就立志继承和发扬其父的廉洁美德。有一年,胡威从洛阳前往荆州看望为官的父亲,因家中贫困,连车马也备不起,更别提有僮仆随从,胡威有意磨砺意志,便只身骑驴赶路,每到一个客栈,胡威自己放驴喂草、取柴做饭,一路上吃了很多苦,走了很久才到荆州。
到荆州拜见父亲后,他也不给在荆州做刺史的父亲添麻烦,只是一人在驿站中停留了十余天,然后便向父亲告辞。胡质对陪伴儿子较少颇感内疚,也为儿子懂事而感到欣慰,他拿出一匹绢帛送给儿子,想表示一下做父亲的心意。没想到,胡威不但没领情,反而先想到的是这匹绢帛的来历,问父亲道:“父亲向来为人清高,世人也都说您清廉,不知您是从何处得到此物的?”胡质一愣,尔后笑着解释道:“为父虽然官居刺史,但不贪不占,只领取自己的俸禄,这匹绢帛便是我一点点节余下来的,用来给你在路上当作盘缠啊。”胡威这才接受了绢帛。
在回洛阳的路上,胡威遇到了一个人,他强与胡威为伴,在路上处处照顾,甚至有谄媚之举。胡威心生疑惑,于是引他说话,才得知实情。原来,这人是胡质帐下的都督,他故意提前请假还家,置买了所需物品,在百里外等候,目的就是为了与刺史之子胡威搞好关系,进而可以巴结自己的上司胡质。胡威既知他是父亲的下属,便立即与他分道而行,并将父亲给自己的绢帛赠与那都督,绝不欠半分人情。后来,胡威在信中将此事告诉了父亲,胡质对这种不良风气很是恼怒,责打了那名投机的都督,还除去了他的吏名。
胡威后来任徐州刺史,他勤于政务,风化大行。有一次,他入朝觐见,晋武帝问了胡威与他父亲的往事,对他父亲的律己作风甚为钦佩,又问胡威:“你现在也官声甚好,但与你父亲相比,谁更清廉呢?”胡威回答道:“我不如父亲。”晋武帝问:“那你父亲哪些地方胜于你?”胡威诚恳道:“我父亲的清廉行为惟恐他人知晓,而我的清廉行为惟恐他人不知晓,因此,我的修为还远不及父亲啊。”晋武帝认为胡威的回答直率而又婉转,谦和而又恭顺。
胡质去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仅有一些衣物、书籍而已。胡威一生为官忠廉,曾直谏晋武帝要吏治从严、不搞特殊,后因功封侯。胡威的弟弟和儿子也很有品德才干,都成为了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