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读懂中国家风

康 震    2019-04-18 16:59:18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华民族是一个情感厚重、含蓄深沉的民族,尤其在长辈和晚辈之间,很难将对彼此浓烈的爱用言语直白地表达出来。去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第一季《谢谢了,我的家》。今年,我走进节目,成为了“家风讲述者”的一员,在舞台上向广大观众分享我的家庭传承,用一种庄重的仪式,向指引我一路成长的长辈们表达深深的感谢和致敬。

我出生于陕西绥德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打开家族记忆的时光瓶,我最难忘记的就是爷爷说过的话:“我就是喜欢读书的人,哪个娃娃的书读得好,我就疼哪个娃娃。”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陕北农民,怀着他对知识最为朴素的向往,在艰难岁月培养了七个儿女,他们都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后来成为了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栋梁。

在我们家,每个人都喜欢读书,也因为读书成长了自己、成就着自己。从2011年起,我们家族的长辈们共同编纂了一本名叫《我们家的沧桑岁月》的书,就是为了纪念那段艰苦且弥坚的珍贵记忆。因为书香萦绕,精神充盈,昔日苦涩的日子如今再度咀嚼,尽是甘甜和芬芳。梁晓声先生曾经说:“小时候家里穷,看到别人家里的书架,两块木板却架起了一个无比伟大的世界。书架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最好的家风是阅读。”对这段话,我深有同感。很多人问我,是如何做到对诗词文化信手拈来的?我从小就喜欢翻我父亲的书架子,至今也只有一样东西能让我停留很久而不动,就是书架。这种习惯的养成,源于儿时的耳濡目染,是我的家人用他们的言传身教,牵引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追寻。

古人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那些最为关键的品质、内涵和修养,往往都是在培养阶段的第一步决定的。在我看来,《谢谢了,我的家》更深层次的意义不在于示范,而在于启迪。万家灯火,每一簇光芒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有的安静、有的活泼,有的随性、有的严谨,有的聚少离多、有的颠沛流离……但是,节目通过带领观众走进极大丰富的优秀家庭样本,不断从中抽取出高度相似的特质,那就是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它既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由人及己,反省自己作为一家之长,是否切实承担起了立德树人的重任;也反省自己作为一家之子,是否积极继承了家族的优秀基因,不负期许,接棒前行。

所谓“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许多家风故事都来自华人世界的名门大家,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得见家风之正,更看得见党风之端、民风之淳、国风之清。比如周秉宜在回忆伯父周恩来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不管你多小,有什么事情不许求他们”;“丹青巨擘”徐悲鸿对国家、对人民、对艺术无比慷慨,却不给后代留任何物质财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孩子“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孙中山、闻一多、詹天佑、徐悲鸿、常书鸿、张伯苓、童第周、茅盾、钱三强、梁漱溟、梅兰芳……这一串闪闪发光的名字,他们用“国重于家”的大情怀,为我们树立了一种超越物质、超越小家的家庭观。读懂了他们的家风,也就读懂了中华民族的气节、风骨与信仰。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经济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对个体的依托功能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我们的言行举止,也应当让后辈得到如阳光雨露般的家风滋养,去增强他们的生命、照亮他们的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读懂 中国 家风

上一篇:铮铮家训 赤胆忠心
下一篇:河南首批家风家教实践基地之一“沈丘孝廉馆”授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