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一家福建菜馆买了一碗鱼丸子。吃饭的时候,鲁迅先生的儿子海婴先夹了几个丸子吃,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许广平吃了一个,感觉很新鲜,于是就批评海婴,并给海婴又夹了一个,海婴吃了后,依然说不新鲜,许广平就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斥责海婴。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发现果然不新鲜,原来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海婴吃的是不新鲜的,而许广平恰恰吃的是新鲜的。鲁迅先生于是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许广平事后感慨:“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作家杨绛出身于书香世家,她的父亲杨荫杭早年曾做过教师,是很有名的翻译家。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杨荫杭也望女成凤,希望杨绛将来能学有所成,但他并不督促女儿学习,而是采用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方法。杨绛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杨荫杭从来没责备过她,上高中的时候,她还弄不懂平仄声,她自己很着急,但杨荫杭却安慰道:“不必急,到时候自然就懂了。”有一天晚上,杨荫杭考问杨绛,让她回答几个字的读音,杨绛答对的,他就很高兴;没答对的,他也不责备。杨绛考上东吴大学一年后,涉及到分科问题,她拿不准主意,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哪一科,于是回家问父亲,杨荫杭说:“什么该不该?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喜欢就是自己的兴之所在,就是自己最相宜的。”于是,杨绛便认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况,选择了文科,后来终成一代文学大家。
鲁迅先生的认真精神:即使是孩子说的话,也要给予重视,调查之后才下结论;杨荫杭先生的顺其自然:尊重孩子的性情,不把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在自由选择中健康成长。两位学者教育子女的方式,应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