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栗县赤山镇观泉村有一所古屋,青砖木瓦已显风化,唯有大堂两根楹联石柱岿然挺立,“方明寿老中天世,廊庙江湖爱国心”,字体苍劲有力,柱不动如山。这里是被乾隆誉为“江西大器”的刘凤诰的故居,这副楹联为其恩师彭元瑞题赠,上联喻其国之重器、不世之材,下联赞其矢志不渝、爱国爱民。
刘凤诰(1761年-1830年),字丞牧,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探花及第,担任过吏、户、礼、兵四部侍郎。刘凤诰崛起贫寒,随母改嫁,六岁丧母,真可谓“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但他嗜学如命,勤奋刻苦,终于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据说刘凤诰参加殿试时,天色已晚而他仍旧没有写完,考试官想将其逐出考场,其中一位考试官看到他的书法秀劲有力,建议“可给烛使终篇”。
刘凤诰以文立身,一生也以文报国。他曾担任过主考官和学政,取才注重经术,一改以往空疏的陋习,一时声名远播。刘凤诰治学极为严谨,写作《五代史记注》一书历二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曾一天呕吐黑血如墨。此外他还著有《江西经籍志补》《杜工部诗话》等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刘凤诰一世清贫,高风亮节,其侄、清代进士刘元璜有诗为证:“敢赞一辞清似水,平生志节老弥坚。”据《刘氏族谱》记载,他自在外当官起,只有一次向家中寄过纹银百两,并附家书说“毫无补报,殊感愧歉”,嘱咐“父兄本房不得经手放借”,全待族长分配。他在赴任广西学政途中,曾在距家乡较近的一个驿站歇脚,他特意去信给家中,告诉家人不必前来见面,“概不接留”。
刘凤诰对家族管理严格,他亲自为《敦本堂族谱》作序,刘氏后人相传,以前刘氏祠堂有八十二块牌匾刻满家规家训,可惜因历史原因未能保存下来。现存《刘氏族谱》上还保存有完整的“祠规十六条”和“原刘氏家训十条”,包括“和乡党以息争讼、隆学校以端士习”和“重教养、务正业、惩恶端、重德行”等,成为刘氏族人共同的行为规范。
刘氏族人恪守家规家训,涌现出了一些著名人物。萍乡近代著名乡贤刘洪辟,特慕陶渊明之高风亮节,后出任彭泽县令,因目睹贪官污吏“敛财之法,层出不穷,尤令人艰于筹画”而辞职。返乡后,他私人出资设立县志馆,终成《昭萍志略》十四卷。
时至今日,刘凤诰的故居已显老旧,但他的故事和气节依然激励后人、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