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莆田:文献名邦 崇德向善

吴震 志平     2019-03-20 14:31:31    中国纪检监察报 

宋代李富主持修建的延寿桥

宋代学者郑樵像

 

郑樵著作《通志》书影

 

位于福建东南的莆田市,史称“兴化”“莆阳”,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

这么一个偏居祖国东南一隅的小地方,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宝库中,却能以其累累文化硕果为世人称颂,并且孕育出了求真、向善、重教、崇德的本土文化特色,随着华侨的迁徙,在海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被誉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

 

黄冈祠的书香气

唐朝中期,一位离任的桂州刺史,乘船回福州老家颐养天年。途经福建中部沿海时,为了躲避海盗,他从涵江三江口进入内河,来到延福山时,被这里的山清水秀给迷住了。于是,弃船上岸,置地盖房定居下来。他就是入莆黄姓开基祖黄岸。

黄岸,唐朝进士,玄宗时(712-756年)曾任桂州刺史。在桂州的三年间,他居官清正廉洁,培养和选用了一批清官良吏;建学宫,启民智,劝导桂人为善,力务农桑,厉行节约;针对当地瘴气伤民的情况,亲手配制“辟厉方”为患者治病,挽救无数人的生命。因不屑攀附权贵,黄岸屡遭宵小攻击,终以身体有恙为由辞官。

定居涵江后,黄岸将父母从福州接到涵江,旦夕不离左右地侍奉着,历经十余年不改。他在涵江首设学堂,换来“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人文荟萃局面;撰写乡规民约引导乡民崇德向善,一些名句至今读来仍可启迪世人,如“修身为本留余庆,素位而行止越思”“但求清夜安魂梦,勿以黄金累子孙”等。黄岸去世后,他的裔孙在黄巷建黄冈祠祀奉他。

受黄岸崇德重儒的影响,其后裔枝繁叶茂,科第鼎甲,蔚为东南一大望族。如黄璞,唐代进士,曾任崇文阁校书郎,是莆田历史上第一位学者。据说,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经过黄巷,听说是大儒黄璞的家时,命令士兵将火把熄灭,不得打扰,由此可以想见黄璞的学识与人品。如黄滔(840—911年),晚唐五代著名文学家,福建第一部诗歌总集的编撰者,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他悉心辅佐王审知治闽,使福建在战乱频仍的五代能够享受太平三十年。宋代丞相黄镛、状元黄公度,明代方志学家黄仲昭、良臣黄巩,从事抗日事业的闽中游击队司令黄国璋等都是从黄冈祠走出的杰出代表。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莆田黄氏成为这座城市历史舞台上一股强大的力量。自唐以降的一千两百多年间,以黄氏为代表的莆田学子,先后出现两千多名进士、十四名状元、八位宰相,九十八人在“二十四史”中立传,近一百部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涌现出“祖孙三代御史”“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户六进士”“一科两状元”“父子兄弟同朝为官”之辉煌。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一桥飞架便利百姓

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福建泉州洛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它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一说起洛阳桥,不能不提北宋一代名臣蔡襄。

蔡襄(1012-1067年),莆田仙游人,北宋名臣,还是一位茶学家、园艺学家。蔡襄十九岁登进士第,曾作诗歌《四贤一不肖》支持范仲淹的改革,震动朝野,名列“庆历四谏”。他任职地方,兴办学校,禁止陋俗,兴修水利,绿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

洛阳桥就是他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的。建成后,向来行人视为危途的洛阳江由是畅通无碍。后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他倡议在福州至漳州的驿道边遍植松树,当时就有民谣赞之:“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他悉心研究荔枝的品种和加工方法,所著《荔枝谱》是“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他还著有《茶录》以总结当时制茶、品茶的经验,并主持制作了武夷茶精品“小龙团”,在宋代贡茶中最为珍贵。

“区区微利较锥刀,济险由来属俊髦(俊髦即才华出众之士)。三十四桥尚无恙,秦皇鞭石笑徒劳。”这首出自明代兵部侍郎、莆田人郑岳的诗,称赞的是宋代一位“乐善之士”——李富。

李富(1085-1162年),莆田涵江人。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富有爱国心的李富毅然捐献家财,招募义兵三千人北上抗金,后因备受秦桧排挤,愤而辞官归乡。

回到莆田后,李富传承其父母热心公益的处世之道,尽心造福桑梓。在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绶溪钓艇”所在地的绶溪上,至今尚存一座建于公元1127年的延寿桥,这座石桥是古代闽东南主要交通驿道。归隐后的李富目睹绶溪“雨期泛滥无际,时酿巨灾,殃民无数”,决心修桥除患、造福百姓。该桥历经四载建成,距今千年,风采依然。

这座桥只是李富主持修建的数十座桥梁之一。史称李富乐善好施“尝于郡境内造桥梁凡三十有四所”。这些桥梁将水网密布的莆阳大地连接起来,方便了百姓,也繁荣了一方经济。

蜿蜒的萩芦溪是莆田第二大河流,横卧其上的萩芦溪大桥蜚声海内,为莆阳一大景致。萩芦溪水流湍急,此前在萩芦溪上修建的桥梁都毁于水患,南来北往的行人只得依靠村民造筏为渡,“婪索争攘,屡濒于危,行者苦之”。有“直声动天下”之誉的晚清监察御史江春霖(1855-1918年),辞官归里时途经此溪,慨然有修桥之志。经过江家三代的不懈努力,萩芦溪大桥于1934年竣工。它的建成,使千百年来莆田山区与兴化平原间的天堑变成通途,造福萩芦溪两岸民众。该桥是莆田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如今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夹漈草堂与志书缘

夹漈草堂位于今涵江新县镇海拔600多米的夹漈山上。这里山深林密,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曾是郑樵著书立说之地。公元1169年,兴化军知军钟离松把草屋改建为瓦房,题额“夹漈草堂”,供后人瞻仰。

郑樵(1104—1162年),字渔仲,自称“莆阳田家子”,世称夹漈先生。郑樵家学深厚,虽生活在一个科举备受重视的时代,却无意于科场,只是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读书做学问上,著述多达千余卷,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在郑樵多达千余卷的著述中,最著名者当推《通志》。这部两百卷的大部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至隋唐三千余年的历史,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三通”,说《通志》是一部当时的百科全书也不为过。

郑樵著《通志》艰辛备尝,为了搜寻史料,郑樵两次背起行囊,独自一人前往东南各地求借书读。当时有人称“惟有莆阳郑夹漈,读尽天下八分书”。为了将《通志》修好,他离群索居,隐居山林,在幽僻的夹漈山上,盖了三间茅草房开始著述。夹漈山上,除了偶有樵夫药农登临外,几无人烟。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郑樵倾一生之功完成了《通志》。

读过此书或到过此地的人,无不为郑樵坚忍不拔的治学精神所感动。鲁迅在致曹聚仁的信中说:“渔仲、亭林(顾炎武,人称其亭林先生)诸公,我以为今人已无从企及。”梁启超评价说:“宋郑樵生左(指《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司(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跖,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史界之有樵,若光芒竟天一彗星焉。”郑樵学识渊博,其所修《通志》中有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天文、花草虫鱼等皆有专门的篇章论及,这为后世科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英国学者李约瑟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专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屡次提到了郑樵的影响。

莆田历史上与修史立志结缘者灿如繁星。唐代黄璞著《闽川名士传》,记录唐代福建名人五十四人,系福建第一部人物志;宋代赵与泌主修的《仙溪志》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宋代县志;明代黄仲昭编修的《八闽通志》系福建第一部通志;明代柯维骐的《宋史新编》对元人编写的《宋史》予以辨谬匡正等。

面对这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自然引以为傲,但更应以谦虚笃实的态度好好理解这份遗产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更应以自信开放的态度传承好这份遗产。(吴震 志平)

相关热词搜索:莆田 文献 名邦 崇德 向善

上一篇:方寸之中 情怀满溢
下一篇:牢记党员使命 传承红色家风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