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早先时候,一起“严书记女儿事件”可谓备受舆论关注。只因妻子在社交群里嚣张跋扈的言论,引来纪检监察机关的介入调查,最终作为“严书记”的严春风成了被家属拉下马的又一典型。严夫人言语出格,不懂得最起码的谦逊忍让礼数,是与其良好家风家训的缺位分不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因良好家风家训缺位导致妻离子散的实例不在少数。这也给领导干部提了个醒:家风建设刻不容缓、永不过时。
从陆游的“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到郑板桥的“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再到林则徐的“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名人的家风家训诠释出了中华文化精粹的一面,引人向善、向上,今天读来依然历久弥新。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然而,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非但不以身作则涵养好家风家训,反而向家属面授歪门邪道机宜,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曾教授儿子“做人要学会走捷径”这样的糟粕家风家训。在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的大背景下,以这样的投机倒把心态行事,怎能不栽跟头,其结果只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法庭之上的刘铁男留下了“是我害了儿子”的忏悔。只可惜,这样的结果已然覆水难收,更没有后悔药。在位的领导干部应当引以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相反,如果好家风好家训能够培育起来,定能感化人心、启人心智。历史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鳌占“唐宋八大家”三席,皆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们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与良好的家风家训密不可分的。据记载,苏家故宅中曾挖出一个瓮,众人纷纷猜测里面可能装有金银珠宝。而苏轼的母亲程氏却命人用土将坑填好,告诉大家那东西是前人埋下的,不属于苏家,谁也不准去挖取。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苏轼上到了人生中的重要一课,也就有了后来他在《前赤壁赋》中“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名句。这不仅是苏氏家族廉洁家风的反映,亦是苏轼一生清正廉洁的真实写照。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当今,社会进一步开放,随之带来了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涵养好家风好家训,须认真取舍,真正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家风好家训植入自己及子孙后代的“精神原乡”之中。当然有了良好的家风家训之后,不能止步于思想层面,也要反复实践、孜孜以求,才能避免蹈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致使“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恶性循环之中。
“家风是一座山,值得我们永远地仰视;家风是一条河,流过广阔的时光,却依旧清澈;家风是一段记忆,融入我们的骨髓,伴随我们的一生。”只要领导干部能够带头抓好家风建设,教育管理好家属,那么良好的家风家训必定会烙印在子孙后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