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工作群也该减减负了

王庆峰    2019-12-26 11:37:05    南方日报

  近日,某汽车公司一名30岁工程师由于工作压力大,在朋友圈留下遗言后坠楼。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中有这样一些表述,“所有的部门都要来找他,工作微信群都有120多个,每天看群消息看都看不完,邮件也回不完”。120个工作群是否成为压垮年轻人的稻草,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工作群太多太滥,是引起许多人共鸣的一个话题。

  正常来说,建立微信工作群的本意是方便沟通,一些常态化的工作借助微信群也能提升工作效率。但换一个角度看,技术其实让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了,也让管理和控制更容易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我们使用工作群是为了省时间,但是省下的时间去哪了?生活的真相是,时间不但没省下,还被大量占用了。原本,以下班和周末为界,个人生活是独立于工作之外的;但如今,夜晚和周末冷不丁的微信,一下子就把人带回“工作时间”。这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意味着一个人24小时都在待命之中,随时接受工作的侵夺。

  工作群的这种侵夺感,是由它的形式和内容决定的。比如一些领导通过微信群传达任务,要求几分钟内回复“收到”,这是不现实的。且不说人有三急,下班后不看手机也很正常,要求事必留痕,不就相当于变相要求加班吗?还有一些工作群属于临时搭建,本来三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事,非得建群搞对接和交流,结果使工作效率更低了。这种群未及时解散,不也是牵扯人们的精力吗?此外,许多工作群异化成了“聊天群”“留痕群”,每天群里信息不断,但都是签到、刷存在感的信息,有实质意义的没几条,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性呢?

  通过种种现象看,工作群确实有“精兵减群”的必要性了。至少从形式上看,一些地方基层政务部门已经走在了前头。比如,湖北鹤峰在全县范围开展微信、QQ工作群、政务APP等清理整顿,明确各单位除领导班子群、机关群、脱贫攻坚群以外,不得另建工作群。珠海市香洲区也规定,原则上一个单位只建一个工作群,非工作时间不发布工作信息等。这些措施对于治理形式主义的作用明显,普遍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对于企业来说也有借鉴意义。有许多群是低效、无意义的,把员工解放出来,可以更好把精力放到干事创业中去。

  当然也要看到,企业很难有这种“减群”的主动性。而通过工作群的表象,问题的实质仍然是难解的“加班文化”。从“996是福报”,到“007是常态”,许多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这种“加班文化”,本质是病态的,是要加以纠正的。对比国外,我国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目前仍然比较孱弱。例如法国新劳动法规定,晚上6点之后在IT或咨询等业务公司工作的人员回复工作邮件、工作电话和工作短信都是不合法的。面对互联网企业的“加班文化”,相关部门似乎需要拿出更有力的作为,比如规定,下班时间使用工作群同样属于加班。

  总之,工作群的目的本是为了保证工作效率,倘若对劳动者构成了困扰,减负就是理所当然的。最起码,应该想想有什么更高效的替代方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跨域立案让公众获得更优质司法体验
下一篇:生死离别不再与阳光灿烂的日子隔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