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据央广新闻《中国之声》报道,河南南阳宛城区多个乡镇早在6年前已经完工的数百眼农田机井长期无法投入使用。12月22日下午,当地官方“迅速召开紧急会议”,承认报道内容基本属实,表态称将组建专项工作组,“立即开展工作,逐项解决问题,确保该农田机井项目最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南方都市报发表观点:灌溉用的机井早在6年前已然落成,严格说不能算“烂尾”,但因电力接入受阻而无法实质使用,又是名副其实的“烂尾”。按照当地电力部门的说法,“项目立项5年后,才第一次有人与电力部门对接”,而此时“所有机井电力设备已经完全不符合2017年电力标准”。位列“国土资源·土地整理项目”的机井建设,其设计、施工过程并未及时对接、知会电力部门,使得项目建设中的电力配套沦为无效施工,又因为多年搁置,使得后续的补救方案“无处报账”,无处报账意味着不能重新立项推动,更何况是在已有多名官员被问责的情况下。虽然无法用事后的结果去苛责电力部门的“不配合”,但在新旧电力标准的衔接过程中,哪怕是将新的机井项目以旧的系统标准去做升级和改造,是否也应当有方案可循?即便是电力部门无法主导不合规项目的改造和补救,但放任数百眼机井长期闲置,应当说地方电力部门对此同样负有责任。行政级别为“股级”的当地土地资源整理中心无法协调和对接级别高于它的基层地方政府、电力部门,当地自然资源局官员的一番吐槽或许道出了惠民工程迟迟无法落地的最现实原因。看到官员被追究、被处分,却看不到引发这些问责、督导的具体问题被实际解决。在当地表态中最值得持续关注的表述,就是“逐项解决问题”一句,问责本身不是目的,问责是为了推动问题解决,真正打通惠民工程的这“最后一公里”。
小蒋随想:当地官方表态“确保该农田机井项目最短时间内发挥作用”,才是最紧迫、最有意义的工作。该项目建成6年都没“通电”,没准就是耗在不同单位相互扯皮,谁也不愿担责和推动,令项目处于“歇菜”状态。如果只是“翻旧账”,一边强调“不达标”,另一边指责“不配合”,吵来吵去,而不是着手解决问题,数百眼农田机井只会继续干涸。厘清责任是必要的,处理责任人是必须的,之后的“善后”工作同样得有人来做。这样一个惠民工程不能被视为“烂摊子”,更不能“新官不理旧账”,让其发挥应有功用,是现任管理者的要务,更是对“三农”工作的有效助力。“不符合新电力标准”“补救方案无处报账”或许是问题,但不等于“无解”。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是有没有加强兄弟单位之间的协调,有没有真正将惠民利民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迅速、立即、逐项、确保”,当地官方的表态,说明事在人为,外界希望当地兑现这一系列承诺。另外,此类问题常常是媒体报道“催化”,多少有些尴尬。任何待解问题都不可能自行“消失”,还可能随着时间推移、长期不解决成为“积弊”。早解决比晚解决好,主动解决比被动解决强,考验着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折射出的是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