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对罪错未成年人不能“一放了之”

史奉楚     2019-12-24 11:09:17    北青报

  日前,在“从严惩处涉未成年人犯罪,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发布会上,最高检察院第九检察厅厅长史卫忠表示,对于涉嫌犯罪,但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决不能“一放了之”,必须依法予以惩戒和矫治,应当针对未成年人的罪错程度设置阶梯式的多种实体处遇措施,由相关部门根据未成年人罪错程度和性质,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当前,未成年人霸凌乃至犯罪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很多未成年作恶者的作案手段极其残忍,犯罪情节极其恶劣,令人不寒而栗。这一现象让很多父母心存忧虑,生怕自家孩子遭遇这些“熊孩子”的侵害。而要想有效惩戒矫正这些罪错未成年人,“一放了之”显然不是好办法。

  据报道,未成年人犯罪中,绝大多数施暴者未满16周岁,甚至未满14周岁。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即便造成严重后果,也无法对其施加治安管理处罚和刑事制裁。相当于未成年身份成了施暴者肆意妄为、欺凌他人、为非作歹的“护身符”。无论其如何嚣张跋扈,也体验不到无视规则、肆意作恶的任何后果,不会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意识。

  一些未成年人之所以走向歧途,与社会风气的不良,家长的管教不当或溺爱,学校的“不敢管”不无关系。那么,在这些未成年人犯错之后,依然将其交由家长或学校“严加管教”的话,很可能出现“无人管教”的局面,让这些罪错未成年人更加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酿出更大的祸端。这显然既不利于罪错未成年人的行为矫正,也不能有效抚慰被害人,更不利于民众安全感的提升。

  据报道,一些地方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事件后,由于其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只能继续在原学校就读,进而引发家长的联合抵制,该做法无疑是人之常情。因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与一个作恶后未受惩罚、未经矫正、不知其是否已经改过自新的人相处,这并非歧视和偏见,而是普通人自我保护本能使然。

  因而,不能“一放了之”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有关部门正视未成年人犯罪,惩戒和矫治罪错未成年人的态度和决心。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指出,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草案也规定对严重不良行为情节恶劣或者拒不配合、接受教育矫治措施的未成年人,可以送专门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并规定了各责任主体应当采取的具体干预措施。

  可见,矫治惩戒罪错未成年人的体系呼之欲出。这也说明对罪错未成年人既不能“一放了之”,也不能“一关了之”。如果仅仅是将其“关起来”而忽视了背后的复杂原因和未成年人易于矫治的特点,也是对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负责任。这决定了对罪错未成年人收容教养或送入专门学校的同时,必须辅之以健全的心理干预、行为矫正和适当惩戒体系。做到真正地对未成年人的未来负责,既不放纵,也不抛弃,让罪错未成年人得以知过能改,重新回归社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完善导游薪酬制是消除“黑导游” 的关键
下一篇: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