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让青年人才充分释放创新能量

刘诗瑶    2019-11-11 11:35:41    人民日报

助力青年科研人员成长,走好科研生涯关键的第一步,就有必要在他们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资源和平台支持

日前,2019年科学探索奖举行颁奖典礼,来自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信息电子等九大领域的50位研究者获得这一殊荣。这些获奖者年龄都不超过45周岁,不少人只有30多岁。看一下他们的获奖项目,探索通用智能芯片的体系结构、研发高场多核超灵敏磁共振成像装备、解析病理情况下神经元的通信连接……这些问题处于科学探索的最前沿,30多岁的年轻人是怎么取得成果的? 

青年是科研的黄金阶段,青年科研人员求知欲饱满,探索兴趣旺盛,钻研劲头执着,条条框框少,创新活力强。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很多重要成果都是科学家在青年时期的发现或发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不到30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不过20多岁,牛顿发明微积分时也仅仅20岁出头……

近些年,科技发展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更加考验科研人员对研究的敏感程度。青年人往往接受新知识快,对新变化更加敏感,更容易走在科学前沿。我国科学基金项目评审数据也反映了这一情况:2011年以来,面上项目负责人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比稳步提高,项目负责人年龄不断年轻化,青年科学工作者后浪推前浪,年轻人逐渐挑大梁。

在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杨振宁先生表示,博士学位后的5到10年期间,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困难时期。助力青年科研人员成长,走好科研生涯关键的第一步,就有必要在他们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给予资源和平台支持。在他们成才的关口帮上一把,投入可能并不多,却会收获不小的惊喜。

为促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我国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至2017年间增选的12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含外籍院士)中,228人曾获“杰青”基金资助,他们的代表性成果大多来自资助期间或是“杰青”基金研究工作的深化。2015年,中国科协启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来,累计资助1000多名年轻人,其中不少人走出摸索期,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一些年轻人带领团队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

要让有潜力、热心科研的青年科研人员脱颖而出,归根到底要在科研资源分配体系、评价机制、奖励制度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营造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因此,在国家不断加大对科学研究支持力度的同时,要不断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完善针对科研人员本身的奖励激励政策;在实际工作中,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合理调整职称、学历、论文数量、人才“帽子”等指标与实际贡献的权重,让那些有才华、有潜力但尚未成名的青年科研人员充分释放创新能量。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夯实营商环境的法治之基
下一篇:“中国制度”的深厚历史底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