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又一个大众马拉松赛季悄然到来,最先引起关注的竟然又是猝死的噩耗。10月20日,在全国各地有40多场马拉松鸣枪起跑,而到了当天下午,社交网络上就已经传出了其中两场比赛中两位跑者不幸心脏骤停的消息,相关的视频更是在国内的跑步圈迅速发酵。
10月20日马拉松比赛中两名选手猝死的消息,还是让人感到无比痛惜,也把“跑步猝死”这个话题再次带到我们的面前。实际上,随着“马拉松热”近年来在国内的兴起,参赛者跑步猝死的新闻就时不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引起公众的热议,也引起业界的讨论与反思。
最近发生的这两起选手猝死事件,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发生在相比于全马比赛距离更短的半马赛道上;二是选手都是在接近终点,胜利在望的时候突发意外,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而这两个共同点,并非只是一种巧合,而是揭开了马拉松赛事选手猝死悲剧的一个内在规律。
有人可能会问,相比于半马,全马比赛距离更长,为什么这些意外情况偏偏发生在半马选手身上?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虽然马拉松赛事是一项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但是有能力参加全马比赛的,都是具有几年乃至十几年跑步经验的选手,所以他们不但有更好的体能储备,同时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更知道如何应对赛道上的突发状况,所以更少发生意外。
而参加半马的选手,可能只是平时喜欢跑步,不少人平时只能跑5公里或者10公里,但是感觉21公里的赛程只要“咬咬牙就能跑完”,并没有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极限,从而做出了“冲动型消费”。与此同时,和全马选手相比,他们经验不足,专业度不够,在马拉松比赛这样的大型赛事上很容易兴奋过头,尤其是快到赛道终点,面对观众的加油助威,很多选手开始拼命冲刺,而这时候往往最容易发生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猝死悲剧大都发生在终点及终点附近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拉松赛事的组织者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但是要想避免选手猝死悲剧的发生,最根本的还是要避免选手“冲动型消费”。选手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跑步能力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毕竟跑步的初衷本应该是为了健康和快乐,但如果每一次接近终点,都不顾自己的身体只为了成绩和奖牌冲刺,那么跑步也会渐渐失去它普及和推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