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誉为“街拍胜地”的成都太古里,一下子少了很多街拍客。原来,为了保护公众的肖像权,太古里竖起了告示牌。而北京三里屯的街拍依然火热,有媒体调查发现,每天下午3点以后,三里屯的街拍客会逐渐增多,从占据有利地形到发现目标,从抓拍到跟拍,街拍客的业务熟练至极。
街拍,在传统或精英眼光看来,极其无聊乏味。一群人扛着长枪短炮,乃至一部半新手机,见到美女路过,就像苍蝇一样围上去,赶都赶不走,不管美女愿不愿意,大家从不同角度,一通乱拍。然后,有滋有味地欣赏“战利品”,甚至把照片发到网站或自媒体上,蹭流量、赚小钱。
作为一种社会或者文化现象,街拍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消费文化特质。街拍,最早起源于国外的时尚杂志,为捕捉街头流行信息而开展,反映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与图像的推崇。发展至今,它更多折射出青年对主流文化、传统观念的解构,体现为一种亚文化的狂欢。街拍者与大部分被拍者都乐于参加,并用行为艺术参与这种表达与宣示。得到合理引导的话,这种亚文化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构件,并非洪水猛兽。
落到行动层面,街拍要有底线与红线意识。街拍的底线就是被拍者的个人权利,红线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两者都不能践踏。拍摄行为发生之前,一定要征得被拍者的许可,不能强拍和偷拍,且告知被拍者照片的用途,接受被拍者对照片使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行为之后,要确保照片和视频使用的合法性,不得侵犯和暴露个人隐私,不得用于非法途径。只图个人痛快,罔顾他人权益,难免引起他人反感,街拍就会逐渐沦为过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