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毕生坚守有“书声”

周珊珊    2019-06-11 11:16:39    人民日报

  【人物】九旬翻译家宋书声

  【故事】宋书声18岁时进入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学习俄语,从此与翻译结缘。他的名字,与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紧密相连:先后参加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的翻译、审稿工作,主持编译了第一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18年11月,宋书声荣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回顾人生,九旬高龄的宋书声这么鼓励年轻人:“我希望年轻人能做一行爱一行,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国家需要这样的人”。

  【点评】

  “人非生而知之者”。要想做到“术业有专攻”,学习是关键。年少时羡慕别的孩子有书读,参加革命后有上大学的机会,工作后出国学习语言,即使在战争期间还是“激动、兴奋,不顾一切地去学”……正是如此,宋书声学好了俄语和德语,为翻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他说,“翻译这份工作,就是要不断推敲、不断修订。”说到底,推敲和修订的能力,是从持续学习中积累的。

  学习不仅要读书,也需要从实践中汲取养分。1964年,宋书声参与重校了《共产党宣言》,这一版本大体沿用至今。这样的成绩,靠的就是译者在实践中不断打磨和学习的苦功夫。翻译一部著作前,包括他在内的团队都要搜集大量资料;技术不发达,就拿着俄文译本和德文原著做参照;遇上生疏领域,就去请教专家学者。一句句地抠、一天天地忙、一本本地译,案头工作之繁重、之艰辛,可想而知。宋书声几十年如一日,“甘为真理付韶光”,他说“每一句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这样的底气是在实践中养成的。

  翻译本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要出精品,就须不断沉淀、跟上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是百科全书式的,若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翻译哪能准确?”宋书声说,精通中文和外语,只是成为一名翻译的基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修养,还需要政治经济学、历史、宗教、哲学等多学科的积累。

  到了鲐背之年,宋书声仍然坚持每天关注时政和社会新闻。时代前进,技术更迭,一次充电不可能管一辈子。每个人或许都应该做一块“蓄电池”,在学习路上不间断地 “充电”,持续释放能量,为社会创造价值。

  《礼记》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辈子很短,一辈子也很长,长到足以让我们踏实做好、做实、做深一件事。尽精微方可致广大,我们拥有大好的时代机遇,不能辜负青春、辜负时光、辜负成长,理当畅游知识的海洋,为明天夯实基础,向未来稳步前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有我与忘我
下一篇:高考结束了 就“解脱”了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