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禁止手机进课堂背后的科技与人

子 长    2019-05-28 10:56:45    南方日报

近年来,关于手机该不该进课堂的讨论不时见诸媒体。日前,又有几则报道将这个话题推向新的高度。首先是,江西省教育厅针对本省高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加强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八项要求,其中一项明确“非教学需要,禁止学生带手机、平板电脑一类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进入课堂”,这意味着原本只是集中在中小学课堂该不该禁止手机的话题,“升格”到了大学课堂。另有一则视频报道是,河南商丘一所中学某班级老师为了警示违规带手机的学生,让学生在教室里把自己手机砸碎。

围绕江西省教育厅的规定,曾有媒体发起过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支持者与不支持者的数量大体持平。在反对者的一方,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观点是:“手机被禁了,那大学生上网影响学习,是不是网也该禁了?那大学生谈恋爱也影响学习,是不是恋爱也该禁了?”乍听起来这个反驳很有“力量”,不过仔细琢磨一下,倒有偷换概念之嫌。从规定出台的背景看,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禁止手机进课堂主要是因为手机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禁令的适用范围也仅限于课堂,并不代表全面禁止使用手机。拿上网和谈恋爱作类比的话,也应该是禁止在课堂上网、禁止在课堂谈恋爱,而不意味着禁网、禁止谈恋爱。倘若禁止在课堂上网、谈恋爱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同样因为影响学习,禁止手机进课堂岂不在情理之中了?

之所以要较一较真,是因为有时候一些人在讨论新技术应用时,往往过度强调了今天人们对它们的依赖,而忽视了这种依赖的不利影响。以手机为例,其诞生的确给人们的交流和信息获取带来了极大方便,但是不是就像报道里提到的——因为老师上课PPT太快,没办法记笔记,就一定需要用手机呢?恐怕不是吧。至少在手机普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并没有觉得有拍照记笔记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课堂这种教学形式的存在和延续,本就不是以手机为前提的,即便是电化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但课堂教育主要是讲解、聆听以及问答互动,而与手机无关。

由此,让人想到了很多家长购置各种充满科技力的学习机器辅助孩子学习。这种引入新科技的学习方式,优势是图文并茂、可以多次重复回看等。但是不是就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得打个问号。有神经学者研究指出,类似读书或作业这样的学习,原本是依靠大脑与书本信息互动交流产生思考的过程,技术辅助虽然提供了很多便利,却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大脑思考能力的退化。这并非夸大其词。如同现实中不少人忙着在旅游景点拍照而忽视了游览和体验,假使老师的课堂PPT总是分发给大家或可以拍照记下来,某种程度上也会降低一些学生的课堂吸收能力,至少会形成一种不需要专注的心理暗示。前几年,电子书一度大行其道,甚至有人预言了纸质书会退出人们生活的舞台,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电子书并不能完全替代纸质书的阅读效果和乐趣,这也反映了科技发展并不总是完美切合人的自身学习特点。

从根本上说,禁止手机进课堂并非是要否定手机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而是尊重人类学习自身规律的体现。至于如何在这件事上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同样也要尊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至少动辄让违规学生砸手机这种做法,并不见得会起到真正的引导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罚款100万能否倒逼商家重视消费者权益
下一篇:坚持效果导向 达到预期目标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