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莫将“逗小孩”变成“新陋习”

陈尚营    2019-02-22 11:23:18    新华每日电讯

 春节期间,在社交媒体上,一个有关“逗小孩”的话题引发很多网友吐槽。很多人留言,表示“感同身受,小时候也经历过”。有网友这样描述:“走亲访友,大家都喜欢逗小孩,有的故意逗孩子生气,有的长辈故意拿孩子的东西,试探孩子是否‘小气’,还有的喜欢说诸如‘你看你妈妈出门了,她不要你了’‘你是从外边捡来的’这样的话,看孩子着急,自己哈哈一笑。”
  33岁的苏劲松是安徽合肥一家餐饮店的老板,他和我聊起小时候被逗的经历,说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和妈妈一起回姥姥家,下午和表哥一起出去玩,“我那时候大概五六岁的样子,玩到天快黑了,姥姥家的一位邻居看见我就说,还不回去,你妈妈被妖怪抓走啦。”苏劲松说,那时候自己正在看电视剧《西游记》,所以一听说妖怪抓走了妈妈,吓得大哭,“其实没有对我造成什么具体的伤害,但我对那个邻居的印象直到今天都很差。”更多的网友希望家长能勇敢对过分的“逗小孩”行为说“不”,直接怼回去。
  网友“孟冬十月”在微博留言说,特别讨厌一种人,在饭桌上拿烟酒逗孩子,撩起孩子的好奇心;“沐恩最乖了”留言说,小时候几个姨一直逗我,你是抱养的,把我逗哭了,她们在笑,我一直忘不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逗小孩”事实上是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是对儿童的尊重不够。现在很多家长,已经不会这样逗小孩了,但是在一些乡村或者其他偏远落后地区还是有这样逗小孩的方式,这样逗小孩对儿童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念、建立健全人际关系是不利的。“有些孩子比较在意,这样的行为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包括他们对父母的感情、对社会的看法认知都会受到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到成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知网知否“社会责任”?
下一篇:让家庭成为厚德之所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