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2月3日发布《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回头看”报告》,通报了2019年农村集贸市场调查体验有关情况。数据显示,2019年“回头看”结果与2018年相比总体有所改善,但农村集贸市场“三无”产品有增无减,60个被体验的农村集贸市场中,“三无”产品涉嫌违规发生率为53.33%,相比2018年40.00%的发生概率出现明显增长。
农村“三无”产品泛滥,是近些年被广为关注的话题,却也深层次反映了农村正处于从贫到富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广阔的消费潜力被发现了、盯上了。倘若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自给自足氛围比较浓厚,商品交易不发达,也就很难见到“三无”产品;而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丰富,许多假货和山寨货难免趁虚而入。历史总是相似的,这个过程同样发生在10年前的中小城镇,但它们数十年来的城市化经验表明,当人的钱袋子鼓起来、超市建起来、物流通达起来,真货就会主动占领市场,假货自然失去生存空间。
因此,眼下农村“三无”产品有增无减,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或许也是在证明“下沉市场”的力量。所谓“下沉市场”,指的是三线及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消费群体占据全国人口七成左右,潜力巨大。今年“双11”期间,许多国产品牌超过60%的订单来自“下沉市场”,直接说明了我国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腹地,有进一步提升的后劲和潜力。如何对待“下沉市场”?一个错误的思维就是把农村看成劣质产品倾销地。事实上,农村不等于山寨,农民对美好生活也有着强烈向往,他们有权享受更高品质的商品,并愿意为此付费。
农村消费环境出现的问题,根源上是社会治理水平、法治建设水平没有跟上。因此,要有针对性强化监管机制,健全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监督网络,不断压缩农村制假、售假的空间。农村的特点是地域广袤,存在许许多多的小作坊、黑作坊,执法力量不容易渗透下去。但是,不论制假者藏得多隐蔽,都不应成为假劣商品滋生的理由,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消除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弊端,打通“毛细血管”。此外,要积极打造消费者广泛参与的互动监管机制,鼓励人们主动举报坑农害农行为,依法进行追溯,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针对广大农村的消费潜力,还应该审时度势,不断引导消费升级。现在一些农民反映,买的东西不仅质量差,而且价格贵,其实折射了农村的消费品类还不够丰富、产品质量还不够好。花同样的钱,是否可以买到更高品质的产品呢?答案是可以的。在许多农村集贸市场,我们要承认交通条件受限、基础设施不完备,但通过大力推广集中生产、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农村集贸市场供应链体系,完全可以做到以较低价格,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同样,借助于大型商贸或电商平台,也能满足农村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生活需要。
总之,农村不该成为“三无”产品泛滥的地方,农民完全配得上也应该配得上更好质量的供给。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让广大农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就必须着眼于消费环境的改善,真正让农村消费兴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