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水河北京南站到洋桥河段岸边新设置了沿河步道,水利设施橡胶坝也重新布局,为步道留出空间。本报记者 邓伟摄
凉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便民工程基本完工,双营桥至马驹桥22.4公里沿河两岸新增的慢行步道全线贯通,岸边增设了照明、垃圾桶、坐凳等便民设施。为了方便市民通行,水务部门首次打开了洋桥橡胶坝等3处水利设施,市民可在开放的河道两岸“一走到底”。
亲水步道让市民离河更近
几年前,凉水河因臭得名,住在河边的居民甚至不敢开窗。从2014年开始,市水务局启动了凉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清淤、截污、除臭、绿化造林……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2018年6月,凉水河基本实现了“水清”和“岸绿”的目标。然而,凉水河不能只是一条排水河道,蜿蜒穿梭在南城居民区的它还应该是个能让百姓亲近的休闲场所。2018年4月开始,市水务局启动了凉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治理范围从双营桥至马驹桥,全长22.4公里,截至目前已基本完工。
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主任黎小红介绍,二期工程最大的亮点就是两岸新铺设22.4公里的人行步道。“以前,除了洋桥示范段,凉水河全线封闭,市民只能远观不能靠近。”黎小红说,为了让市民更加亲水,两岸分别设置了两条通道,一条靠近岸边,一条位于堤顶,市民可以随时走下护坡与河水亲密接触。
拆除栅栏可以“一走到底”
记者昨天来到洋桥滨河南路,在人行便道的旁边很容易就找到了进入凉水河南岸护坡的入口。护坡是个斜面,远离水面的位置是坡顶,靠近水面的位置是坡脚,坡顶和坡脚各有一条路。坡脚的步道紧靠河水,宽1.5米左右,表面涂刷了红色涂料,和周边绿植搭配起来色彩鲜明,不时有晨练的市民从步道上跑过;坡顶的步道则是砖砌的小路,因为这里有大树遮阴,更受老人和孩子的欢迎。
黎小红告诉记者,在二期全线22.4公里范围内,两岸四条通道实现了全线贯通,如果市民愿意,可以一走到底。
然而,实现四条通道的全线贯通并不容易。黎小红说,河道沿线环境错综复杂,有的河段没有现成可铺设步道的空间,有的区域是全封闭的水利设施,这给治理工程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为了实现连通,凉水河首次探索将沿河的洋桥橡胶坝、万泉寺橡胶坝和大红门闸等3处全封闭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拆改栅栏位置、压缩部分空间,为市民让出通道。
记者跟着黎小红向下游走去,没走多久就发现了岸边突然多了一栋白色的房子,河里也出现了一条拦河橡胶坝。“这就是洋桥橡胶坝,是凉水河上必不可少的水利工程设施。”黎小红介绍,橡胶坝的作用是调节上下游水位,白色房子内都是控制橡胶坝的设施设备。以前,为了确保水利设施安全,这里采取全封闭的方式管理,在修建坡脚通道的过程中,这处水利设施成了“拦路虎”,“怎么才能既方便市民通行,又不妨碍水利设施的管理呢?”经过研究和论证,最后水务部门决定在橡胶坝的岸边新铺设一条步道,与上下游的步道连通,并设计景观小品,提升周边环境;同时压缩橡胶坝的管理区域,增加探头和值守人员,加强值班和巡视。
这样的改造在凉水河沿岸还有不少。在北京南站路网桥下,因为一处河段不满足铺设通道的条件,水务部门还首次在岸边使用仿木混凝土,专门搭建了一个20米长的悬空栈道,方便市民通行。
开放的河边步道有助于“共治”
一系列的改造之后,市民可以从凉水河的栅栏外走到岸边了,但便民服务也要跟上。黎小红介绍,在修建人行步道的同时,22.4公里的两岸还安装了1200余盏路灯、休闲坐凳、垃圾桶、鸟笼架、指示牌等便民设施,为前来凉水河休闲的市民提供便民服务。
经过前期的试运行,凉水河22.4公里的慢行步道受到沿岸居民的欢迎,每天都有大量市民在河道周边散步休憩。“其实我们的管理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黎小红说,让市民离水更近,也是让大家树立爱水护河的意识;原来河道两岸、橡胶坝等只是一个纯粹的水利设施,栅栏一竖,门儿一关,管理起来非常方便,如今打开栅栏,河道两岸已经俨然成了公园,也有利于推动市民与水务人员共同爱护凉水河来之不易的清澈。
(原标题:凉水河22.4公里步道步步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