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州采访,绕不开“绿色”这个话题。绿色,毫无疑问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
湖州在浙江,经济总量并不算大,但近年来对外贸易分量不轻。受国际贸易不景气影响,湖州累计出口额一度出现负增长,成为浙江省受影响比较严重的地市之一。
尽管如此,今年7月份,湖州对外出口又实现了增长,同比增长8.7%,外贸形势企稳向好。上半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了8.1%的增长,工业投资同比增长了54.7%,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湖州的发展,成因何在?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的回答言简意赅: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高质量发展之路怎么走?湖州的“走法”别具一格,发挥独特的“底色”优势,转型发展“绿色”为先,始终坚持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马晓晖向记者坦言,对湖州来说,绿色是优势,高质量是目标,关键是看两者怎么结合。
据记者观察,在这方面,湖州这几年可以说下足了功夫。
始终贯穿的主线是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既护美绿水青山,又做大金山银山。从各个区县看,重点把湖州南太湖新区打造成全国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加快建设浙江(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
在此基础上,统筹各区县绿色发展。其中,“四个坚持”的工作特色尤为瞩目。一是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当项目与环境发生矛盾时,首先服从于环境;当开发与保护发生矛盾时,首先服从于保护。二是坚持把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牵引,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湖州全域被纳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1+8”大都市圈和G60科创走廊。三是坚持把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先后引进了总投资326亿元的吉利汽车、总投资251亿元的“龙之梦”等一大批“大好高”项目,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提高15%以上。去年,湖州成功承办了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年税收连续5年实现翻番。四是坚持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先后出台了5部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创新推行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尽而未投、投而未达的“五未”土地处置、“标准地”等改革,扎实推进了“绿贷通”“续贷通”等绿色金融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目前,湖州对外出口绿色家居、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主要产品,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并构建了7个国家级转型升级基地,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得益于多元化的市场开拓,近3年来湖州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新兴市场的出口,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
“底色”之上,“绿色”先行,湖州转型发展表现出了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活力。
今年以来,湖州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实现了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外商投资逆市上扬、工业投资领跑全省。
实践证明,湖州的绿色发展之路,正是“两山”理念成功指导实践的现实范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州与国内多数城市相仿,拼资源、拼环境、拼能耗,换来的是低质量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湖州很快找到了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题的科学方法,形成了以“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培育生态文化、构建制度体系”为主要内容和标志的“两山”理念实践模式,走出了一条经济和生态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湖州上下形成发展共识:唯有坚定不移“立”,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唯有锲而不舍“转”,做深做实“两山”转化文章,才能开辟康庄大道;唯有与时俱进“试”,不懈探索、改革创新,才能实现领先领跑;唯有上下同欲“干”,一任接着一任,一以贯之抓推进、抓落实,才能绘就美好蓝图。
湖州的实践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体推进。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资源有限,需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重点突破。湖州坚持“小步快走”,聚焦重点区域、领域,集中精力攻坚克难。比如,安吉县深耕“椅、竹、茶”三大产业,其中椅业占国内三分市场;长兴县从传统蓄电池产业起步,形成了涵盖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装备、新型能源材料、能源互联网等较为完整的新能源全产业链;德清县在昔日废弃矿山上,建起了全国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区;南浔区的智能电梯产业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电梯年产量占全国的20%。
湖州的实践启示我们,高质量发展是一场久久为功的“接力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高质量、可持续、创新性,核心要义缺一不可;均衡性、协调性、普惠性,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系统性、针对性、精准性,发展路径别无选择。实现这一切,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