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我趁着休年假,和母亲采取自由行的方式去日本旅游,先后到了名古屋、东京、京都几个城市。由于我们每到一处都选择住在社区民宿,与当地居民近距离接触,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有深度了解,所见所闻,点点滴滴,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天,我们在名古屋机场下飞机后,一走进机场大厅就发现一排摆放整齐、颜色标识不一样的垃圾箱,每个垃圾箱上都印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韩文,分别写着:纸杯、可燃物、塑料类。母亲提醒我,在日本扔垃圾是要分类的。我口里虽然应允着,但心里却不以为然。
从名古屋机场出来后,我们乘坐新干线火车到东京,在东京地铁站也看到一排摆放整齐、颜色标识各异的垃圾箱。我心想,日本真是一个管理细致的国家,连垃圾箱都摆放整齐划一。正想着,忽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看到一个老妇人从地铁车厢里走出来,手里拎着一个白色塑料袋,走到垃圾箱边,将塑料袋里的垃圾分别扔进不同的垃圾箱里,然后再把塑料袋叠好,放进随身的包里。这一幕出乎我的意料,让我大为感慨,我扭头对母亲说,看来在日本真的是分类扔垃圾的,咱们可不能乱扔了!
走出地铁站,我们拉着行李箱,沿着社区街道步行,找到在网上通过中介预订的民宿入住。在民宿房间里,没有见到房东,但房东留在桌子上的的一张字条让我们如见本人、印象深刻。那张字条是用中、英、日文写的,提示租客入住后,要注意垃圾分类的处置方法,具体分为五类,处置后要分门别类放到民宿阳台的垃圾桶中。字条最后特别强调,由于分类方法很复杂,如果看不懂或没学会,就请把垃圾留在屋内,不要处置,由房东帮忙分类处理,否则的话,房东会因垃圾分类处置不当而被罚款。
入住东京民宿后,我们入乡随俗,先在附近便利店买了一个塑料袋,以备出门游玩装旅游垃圾用,然后就每天早出晚归,除了观光旅游景点,就是走街串巷逛路边店、进菜市场、吃社区早点、买超市用品等。几天下来,我们耳闻目睹并切身感受到了在日本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与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主要特征有三:
一是垃圾分类细致严苛。按照民宿房东留的字条提示,日本日常生活垃圾分为资源垃圾、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型垃圾和有害垃圾五类,每类垃圾之下又细分为若干具体小项。其中,资源垃圾包括报纸、杂志、纸箱、饮料瓶、牛奶盒、旧衣服、布类等;可燃性垃圾包括厨房垃圾、塑料产品、橡胶产品等;不可燃性垃圾包括金属制品、小型电器、碎玻璃、易拉罐等;大型垃圾包括电视、空调等家电和桌椅等旧家具;有害垃圾包括电池、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最让人头疼的是具体分类操作中还有一些近乎苛刻的规定,如,一个香烟盒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纸,里面铝箔是金属,要拆分三类丢弃;一个饮料瓶标签是塑料垃圾,瓶盖是不可燃垃圾,瓶子本身是资源垃圾,也要拆分三类丢弃。我感觉,在日本垃圾分类真是一件很烧脑的事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门技术。
二是垃圾回收严守规则。在我们入住民宿的墙上,房东贴有一张分类垃圾回收时间表,上面标明每天回收垃圾的种类各不相同,要求居民在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投放到指定地,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到下周。我注意到,那些我们看来可以卖钱的书报、纸箱、矿泉水瓶子等可回收资源垃圾,在日本没有拾荒者捡拾,也没有废品收购站收购,只有政府专门机构负责收回处置。所以,每到资源垃圾投放日,我们清晨走出民宿,总能看到街道路旁的居民住宅门口,堆放着捆好的书本、报纸、纸箱和装满矿泉水瓶子的塑料袋,等着政府配置的专门垃圾车拉走。而那些电视、冰箱、洗衣机和自行车等大件物品,在处置时必须先打电话给大型垃圾中心或者进行网上申请,预约回收日期,接着去便利店购买大件垃圾的处理券,在回收日当天把处理券贴到大件垃圾上,放在指定地点。对此,母亲曾几次感慨说,这里没有收废品的,要在咱们那儿早就被捡破烂儿的收走了。
三是垃圾利用科学有方。日本的垃圾处理站叫做资源循环站,在那里有专人对回收的分类垃圾进行再筛选。他们将马上能再循环利用的二手书、二手电器、二手衣服等挑出来,分送到专门的二手物品流通渠道;然后将可以被大规模回收利用的物品进行分类处置,譬如,将报纸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将饮料容器分别送到相关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将废弃电器送到专门公司分解处理;将可燃垃圾送到发电厂发电,燃烧后的垃圾渣作为肥料;将不可燃垃圾经过压缩无毒化处理后用作填海造田的原料。我和母亲去东京最大的水产市场——筑地市场,那里人流和物流非常大,但管理井然有序,地面没有污水,没有垃圾,就连免费公厕都非常整洁,这在我们国内的水产市场是做不到的。更让我惊奇的一个细节是,这里公厕提供的免费卫生纸上,打印着一行小字:“这些卫生纸都是利用回收的车票做成的。”让人不得不感叹日本的垃圾回收利用真是细致入微。
我问日本的房东:为什么垃圾分类在我们看来如此“变态”,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呢?他告诉我,其实日本人对近乎偏执的垃圾分类做法,最初也是苦不堪言,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有着他们独到的法律环境和社会背景,特别是他们注重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就有专门的垃圾分类游戏、垃圾分类体验教育,教小孩如何识别各种垃圾的种类,告诉他们应如何丢弃,培养他们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上小学后又开设专门的社会学科,有关教育活动分布在生活、科学、道德等课程中,并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工厂的分类回收,让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识从小就在心里扎根,几十年下来,已经根深蒂固,成为常态。听了房东的一番话,我恍然大悟,日本垃圾分类之所以能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自觉行为,依赖的不仅是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科技,更是全民从小养成的对环境和资源的敬畏、真挚的情感和高度的自觉自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