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日前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这是第一次面向全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的客观量化摸底。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传统节庆习俗和生活方式中不符合环保理念的行为习惯已发生扭转,绿色生活方式逐渐深入人心。
调查发现,公众普遍认可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呵护自然生态、能源资源节约、减少污染产生、绿色低碳出行和关注生态环境5个生态环境行为领域践行度较高。其中,近九成受访者“不购买使用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或其他制品”,“总是”或“经常”随手关灯、及时关闭电器电源;超七成受访者对自身“外出就餐时适度点餐或餐后打包”行为的评价较高;近七成受访者“几乎不”或“很少”燃放烟花爆竹;超六成受访者“总是”或“经常”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为主;超六成受访者“总是”或“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这些生态环境行为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同时降低生活开支、有益健康、操作方便且易行。
调查还发现,在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监督举报和环保实践等领域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其中,超五成受访者在购物时未能经常自带购物袋,超四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在“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行为上做得一般,近八成受访者未能经常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垃圾分类”做得较差;超六成受访者过去3年中针对企业污染采取过监督行动;不到四成受访者曾为政府建言献策。这说明这些方面的公众生态环境行为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从受访者反映的个人层面、政策制度和平台渠道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予以引导和改善。
(原标题:绿色生活方式渐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