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日本垃圾分类秘诀:全方位参与协同治理

2019-05-31 16:13:12    新京报

  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经历了末端处理、源头治理向资源循环的转变。逐步由最初自上而下的被动处理机制转变为国民团体、企业等社会主动参与、协同治理的机制。

  日本垃圾分类是世界公认的成功典范,日本基于本国资源特点在多年实践中形成了以公民参与为中心,社会各界全方位参与的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这一机制的成功构建,是日本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的最大秘诀。

  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的历史

  日本的垃圾处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只是处在末端治理时期,政府通过填埋和焚烧的方式处理垃圾残留问题。并且,这一时期,日本国民也并未参与到垃圾分类管理中。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日本“泡沫经济”时期的到来,垃圾数量和种类剧增,传统的填埋和焚烧方式已再难有效处理垃圾余留问题。这就促使日本政府必须通过有效地垃圾分类来改进焚烧技术。与此同时,民众意识到对于垃圾处理无法再置身事外,必须参与其中,与政府合力将废弃物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和消费源头控制预防。

  经过了九十年代的不懈努力,到二十一世纪初,在日本政府和民众的协同合作之下,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已经逐步完善,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现在,日本的垃圾治理,已将重点更多地放在了资源再利用型的垃圾分类处理上,着力于发展循环经济。

  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的机制

  推动垃圾分类,对垃圾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类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的一大特征,便是对垃圾分类做得极为细致。

  在日本的不同城市和地区垃圾分类有一定的差异,总体可分为:“资源类垃圾”、“非资源类垃圾”、“粗大件垃圾”及“有害垃圾”这几类。这其中的每类垃圾又都有严格的细分。

  以资源类垃圾为例。

  资源类垃圾是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的重点。这类垃圾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如塑料类、纸质类、玻璃类、金属类等其他可回收的废弃物。

  垃圾分类之后,不同垃圾于何时、何地投放,各类垃圾的针对性处理方法,在日本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且日本政府为垃圾的投放、回收,配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以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

  日本还通过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及建立相关的监督、惩戒机制保障垃圾分类的施行。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日本制定的关于垃圾处理的法律越发完善严密,并逐渐形成包括各类环境保护基础法、综合性法律以及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法律等完善的法律体系。

  为推动法律的施行,日本警察、公益性环保组织会联合当地住民,对居民和企业的不合法行为进行劝导和纠正。不按相关法律分类丢弃或者不按规定的场所、时间正确丢弃,垃圾将会返送回去;此外,对拒不改正或恶意扔撒垃圾的企业管理者,则会受到行政处分。

  推动垃圾分类治理,离不开宣传与教育。日本建立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对全体公民进行系统而细致的环保和垃圾分类宣传与教育。

  多年的宣传教育增强了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同时也教育民众如何科学分类,并形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现在,将垃圾进行分类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经历了末端处理、源头治理向资源循环的转变。逐步由最初自上而下的被动处理机制转变为国民团体、企业等社会主动参与、协同治理的机制。

  目前,我国的垃圾分类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分类知晓率、参与率低,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投放、收集、运输及处理流程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政策措施不够配套等诸多问题。

  在推动垃圾分类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我们可多向日本学习。首先,制定科学合理、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标准。其次,建立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并制定相关惩罚与鼓励措施。此外,还需引进先进技术,辅以政策扶持、市场驱动,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此来推动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的进程。□和生(媒体人)

(原标题:日本垃圾分类处理经验:资源化利用是趋势)

相关热词搜索:日本 垃圾 分类 秘诀 协同 治理

上一篇:江苏睢宁:积极推广清洁综合能源 助力绿色发展
下一篇:用科技点亮绿色未来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