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骑行 |
美丽乡村 |
每天清晨,黑龙江省望奎县的生态护林员杨全就开始巡逻看护一片百来亩大的天然林。杨全原来是村子里有名的贫困户,自从得到生态护林员工作后,逐渐摆脱了贫困。在全国,越来越多的贫困村民成为生态护林员。据统计,截至去年11月,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全国已累计选聘50多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带动18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目前,生态扶贫的“大树”已在神州大地开枝散叶:许多地方以“生态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惠民”为主线,在生态建设、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护林员聘用等方面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探索出一条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生态扶贫新路子,真正实现了“养好一方水土,养好一方人”。
生态恢复与脱贫并进
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贫困恶化通常是相伴相生的,在我国,14个连片贫困区大多与生态脆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重叠。据相关调查显示,贫困地区多处于自然环境较差的区域,呈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地区。这些地区大多远离经济中心,有的地方为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既要恢复生态,又要解决贫困。在山东泗水县圣水峪镇后等齐村,曾有1000多亩的废弃矿坑,百余家选矿厂随意开采矿铁资源,水土流失严重。当地运用矿山固废“吃干榨净、百分百利用”的循环经济新理念,把随处遗弃和堆放的废石、尾矿等工业固废,经过加工后,变成了高质量的砂石骨料;将堆满乱石的山坡经过平整治理,种上植被和花果;过去尾矿库内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经过治理后,变得清澈见底,如今成了候鸟等多种动物的栖息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生态修复加上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使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当地开展治理工作以来,累计完成土地修复已有1300余亩。通过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现在圣水峪镇后等齐村已实现脱贫。
贵州黔西南、黔南等处于喀斯特地貌的地区,有的地表荒凉岩石裸露。当地利用石头上自然形成的石缝种植石斛,种石斛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种植铁皮石斛让荒山变成了青山,当地百姓也增加了收入。
生态产业开辟致富路
生态资源为脱贫提供了机会,资源变资产则需要产业的助力。发展生态产业不仅能增加收入,还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央企扶贫基金与亿利集团开展西藏生态产业扶贫工作,实施高寒冷高海拔高科技苗圃和防沙护江产业扶贫项目,截至去年,该项目完成生态修复、防沙护江、甘草和果林种植等工作后,通过土地流转、生产资源购买、提供就业、培训等方式解决1000余人的就业问题。据报道,亿利生态通过“公司+农户”、“企业+基地”的方式,采取“种苗供应到户、技术服务到户、产品回收到户”的“三到户”模式,半野生化种植了132万亩甘草,先后带领5500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是发展生态产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多地林区挖掘林下产业潜力,积极引导贫困户利用林间空地、森林边缘地带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将林下资源变成果园、蔬菜基地,促进贫困户增收。除此以外,许多地方都在增加护林员、草管员,生态扶贫进入新阶段。国务院要求到2020年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中新增选聘生态护林员、草管员40万。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认真落实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直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选聘为生态护林员。围场县还组织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专项选聘工作,贫困人口通过选聘成为生态护林员,实现了“在家门口脱贫”。
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许多贫困区域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岚皋县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有林地15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78.6%,林区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战场,贫困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精心打造旅游产业,先后创建了国家4A级景区南宫山、国家3A级景区千层河、岚河漂流、神河源、蜡烛山五大景区,旅游业带动了2000多人实现脱贫。
(原标题:生态扶贫:养好水土养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