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黑颈鹤保护区内的湿地。宦国跃摄 |
保护区内的黑颈鹤。宦国跃摄 |
袁嵘(右)和同事在给鸟投食。本报记者 杨文明摄 |
核心阅读
“飞得那么嚣张,一看就是斑头雁;屁股一扭一扭的,是骨顶鸡;一头扎水里的是鱼鹰。当然,最优雅的还要属黑颈鹤。”在保护区工作多年,袁嵘已经熟悉鸟儿们的习性。
巡护、救助、投喂、宣教……在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袁嵘和她年轻的同事们守护着这里的3万多只鸟。
3月底,云南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送走了今年最后一批越冬黑颈鹤。清晨雾霭中,一群人却依然在念湖的湖心鸟岛忙碌。其中,一位穿冲锋衣的姑娘格外显眼,犁地、施肥,农活做得十分娴熟。她叫袁嵘,是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
出生于1986年的袁嵘,年纪虽不大,却已是保护区的“老人”。
7个人,多的时候要保护3万只鸟
“又平安度过一冬!”趁着伸腰歇一歇的工夫,袁嵘跟记者聊起了保护区的鸟,“飞得那么嚣张,一看就是斑头雁;屁股一扭一扭的,是骨顶鸡;一头扎水里的是鱼鹰。当然,最优雅的还要属黑颈鹤。”
“来不过九月九,去不过三月三”,因为天暖,有“心急”的黑颈鹤提前走了近半个月,不过袁嵘依然不敢放松警惕。“保护区是为黑颈鹤设立的,但保护的可不止黑颈鹤,现在保护区内少说还有1万多只候鸟。”袁嵘介绍,经过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30多年的努力,保护区内自然生态呈现恢复、发展趋势,主要保护对象黑颈鹤数量稳中有升,从保护之初1986年的21只发展到了目前的800多只。灰鹤占全省重要湿地灰鹤数量的78%,斑头雁、赤麻鸭也都占到全省这两种鸟类的一半以上。
令人惊讶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护这3万多只鸟的只有7名工作人员,其中6位都是女性。而人均巡护面积达1800余公顷,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3万只鸟的背后,是整个保护区生态的改善。袁嵘说:“5000多亩湿地、3000多亩草地,水滨的水生植物和湖心的鸟岛,为黑颈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在保护区周边,曾经被随意丢弃排放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如今也被统一收集处理。
有人说,在这里,待着就是一种奉献。可袁嵘和同事们的工作,绝不只是待着。最初管理局没有巡逻车,他们就雇村民骑摩托车带他们巡护,“黑颈鹤起得早,我们都是6点来钟赶在黑颈鹤起飞前出发,尽管穿着棉服、打着绑腿,冷风还是直往衣服里灌,沿湖一圈,回来得一个小时才能暖和过来”。
如今,顺着袁嵘的目光望去,大坝、栈道、越野车等设施设备,早已一应俱全。
保护鹤的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
巡护回来的路上,袁嵘不时与遇见的村民打招呼。虽是地道的河南姑娘,她却已经能说一口纯正的会泽话。
“以前水库这里其实是条河,后来筑起水坝才有了跃进水库,湿地面积扩大又引来黑颈鹤等候鸟。拍照的人多了,人们就给这座跃进水库起名叫念湖。”袁嵘告诉记者,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先有人,后有水库,再有的鹤,最后才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鹤的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袁嵘说,与别的保护区多处于荒郊野岭不同,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人生活的区域高度重合,涉及两个乡镇、两万余人,人类活动频繁,但人鹤和谐相处的场景却随处可见。
“几乎每年都会有老乡给我们送鹤。”袁嵘说,黑颈鹤每年来的时候会泽多雾,鹤有趋光性,看不清方向,很容易飞到老乡家去。有只鹤掉进了一户老乡煮猪食的大锅里,农户听到动静帮鹤脱险;也有早起的农户,发现鹤落在了浅水区,冒着刺骨的严寒把鹤救上来……
一次,有只鹤不小心落到农户院子里,因为害怕又误打误撞进了客厅、钻进了卧室,抓破了棉被,把棉絮弄得到处都是。怕鹤受伤,那家人费尽周折抓住鹤后,抱着送到了管理局。袁嵘道了谢,农户却不说走,女主人扭扭捏捏地说:“你们的鹤,抓破了我家被子,能不能赔点钱?”
“有时候我们处理不了,得把鸟送到昆明。”袁嵘说,并不是每次救助都会成功,遇到有鸟没救过来,他们都要难过好几天。
“起初,我们进村入户做宣传,老乡不理睬。后来,我们把宣传标语印在挂历、纸牌上,发给村民,大家接受度才慢慢提高。”袁嵘说,保护黑颈鹤已经成为会泽人的自觉,“现在我们去村民家,老百姓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不打鹤,但是洋芋损失有点大”。
不过,保护水鸟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前不久,有位当地客栈的老板擅自带领游客进入湿地,袁嵘劝阻时客栈老板态度蛮横,后来警察出面才平息纷争。“这只是个例。”袁嵘说,靠着当地群众的配合,保护区从成立至今,从未发生一桩打猎鸟事件。
视频监控比不少摄影爱好者拍的照片还清晰
不过,仅仅是没人故意伤鹤远远不够。要真正保护好鹤,必须要更加了解鹤。
“以往了解鸟类迁徙只能靠环志,现在有了GPS卫星跟踪,可以精准记录。”袁嵘表示,从被动保护到主动研究,说起来容易,但真要落到实处,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在管理局办公室,袁嵘熟练地操作着电脑,如今,足不出户,他们就能实现对保护区绝大多数区域的巡视。“我们的视频监控比不少摄影爱好者的照片还清晰!”袁嵘指着高清视频监控介绍,目前管理局在大桥和长海子两个保护片区已有20余个视频监控点,率先在云南省的自然保护区中建起了“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视频图像监控系统,为保护区科学化管理和科研监测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套系统能更准确观察和掌握主要集中觅食地的鹤群及其他各类水禽的动态变化规律,如果有鸟类受伤能第一时间发现,要是有人擅闯保护区也能及时制止。”袁嵘说。
如今采集鸟类栖息信息要比以往容易得多。“以前不管天多冷,都要拿着纸和笔在户外记录观测时间、温度、海拔、鸟类数量等信息。有时候一阵大风把纸吹跑了,就全白忙活了。”袁嵘说,靠着与高校合作开发的智能空间管理系统,保护区实现了信息采集与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只需要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实现现场信息采集和拍照,就能实时掌握越冬水禽的分布及行为情况,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这些数据生成后会自动记录、存储,今后根据研究需要,可以随时调取数据进行分析”。
如今,袁嵘和同事们依然要经常到野外。她说,虽有科技助力,但人不能偷懒。2019年,会泽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迎来机构改革,编制扩充为35名。“人多了,很多之前没有开展的工作都可以做了。”袁嵘期待地说。
(原标题:一年一年等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