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提出了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为青山绿水保驾护航。
绿色项目有了统一标准
绿色产业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手段。党的十九大明确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推动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绿色发展已成为普遍共识。
然而,由于不同部门对绿色项目的分类方法和标准界定不尽相同,给绿色金融实践带来难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表示,《目录》的出台厘清了此前绿色标准概念泛化、标准不一和解决监管不力的问题,解决了这一难题。“于投资者而言,《目录》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绿色项目辨认标准。投资者可以通过统一标准辨认出绿色项目,消除其对‘漂绿’产生的担忧,增加投资者投资绿色项目的信心,促进我国绿色投资的增长,”王遥说,“于认证机构而言,《目录》的实施可以促进建立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提高绿色认证的一致性、公认性和权威性,从而提升国内外投资者对于投资我国绿色产业的信心。”
助力全面绿色转型
《目录》共分三级,其中一级包括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6大类。《目录》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国际上通行的绿色产业认定规则,以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工作和资源环境国情为点,广泛听取了各部门、各地方、各行业协会的意见建议。
《目录》在制定过程中,立足我国现实国情,既考虑国际绿色发展的新趋势,又充分考虑我国的发展阶段、产业现状、资源保障能力、环境安全等基本情况。如煤炭的清洁生产和利用在国际上被普遍认为不属于绿色产业的范畴,但煤炭仍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60%以上,煤炭清洁化生产和利用对我国绿色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故也将其纳入了《目录》中。
推动绿色发展是一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转型。《目录》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绿色化升级,既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也包括农业和服务业等一、三产业;既包括产业链前端的绿色装备制造、产品设计和制造,也包括产业链末端的绿色产品采购和使用,力求涵盖完整、全面。
为绿色金融保驾护航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尝试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运用多元化的金融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和绿色项目,但由于绿色产业和项目标准界定的不清晰,激励措施的落地实施相对滞后。
“《目录》出台后,政府可根据《目录》的清晰界定,对绿色行业实行鼓励性政策,运用贴息、财政补贴,鼓励设立绿色公司债券投资基金、推广绿色保险等多种优惠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王遥介绍,“地方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绿色产业目录所支持的项目,给予绿色中小企业以帮助和服务,解决其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帮助绿色企业做大做强,实现精准扶持。”
《目录》的出台对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清楚解释了什么是“绿色”、哪些是“绿色”,形成了我国绿色范畴的统一界别标准。政府、金融部门和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基金和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有效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加快责任投资者培育,推动我国向包容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