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这是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三大攻坚战开局之年的评价。一年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铁腕治污常态化稳步推进,环境保护倒逼转型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围绕“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要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扎实进展。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7.5%;前9个月,1940个国家地表水评价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72.4%;截至12月19日,水源地环境整治任务完成比例达到99%。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天空更加湛蓝,让水体更加澄澈,让土壤更加洁净,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污染防治攻坚战,重中之重是蓝天保卫战。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察自今年上半年启动以来,近300个督察组对京津冀区域“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开展了“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工业企业环境问题治理,工业炉窑整治,清洁取暖及燃煤替代,燃煤锅炉综合整治,运输结构及方式调整,露天矿山综合整治,扬尘综合治理,秸秆禁烧管控,错峰生产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落实,以及群众投诉突出环境问题办理情况的持续督察,重点区域各类污染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7大标志性战役成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突破口和“牛鼻子”。打赢蓝天保卫战,从一天一天保、一微克一微克抠,到一座城一座城守。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保护修复长江,保护水源地,治理农业农村污染,向薄弱环节发力,重点治污战役渐次展开。
中央环保督察被称为是污染防治的“一把利剑”。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今年正式启动,第一批“回头看”的10省市,推动解决了3万多件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截至12月6日,第二批“回头看”5个督察组完成进驻,已问责2177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剑指“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效果不仅体现在环境效益上,也体现在社会效益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不仅解决了老百姓身边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突出环境问题,还发现了一大批需要地方解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为拉动投资、拉动消费提供了空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既是在搞保护,也是在促发展。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前三季度全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的投资同比增长33.7%,增速快于全部投资28.3个百分点,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伴随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环保的“里子”“面子”都在发生变化。所谓“面子”,就是能够感觉到的大气和水的变化。而“里子”则是环境保护的理念、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企业环境守法程度普遍增强,不守法就要被淘汰出局。“出了问题监管人员也要承担责任,严格监管的氛围已经形成。”常纪文说。
防治污染,不仅要“铁腕治”,更要“源头防”。从产业结构看,减少过剩和落后产能,增加新的增长动能;从能源结构看,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从运输结构看,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从调整农业投入结构看,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退出煤炭产能8000万吨左右,压减粗钢产能2470万吨,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6%、8.6%;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量已超过40%,化肥农药零增长提前3年实现。
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各地走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天津聚焦源头预防,调整产业结构,集中排查整治2.1万家“散乱污”企业。优化经济布局,着力破解“钢铁围城”和“园区围城”;山东结合新旧动能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新必须压旧、上高必须压低,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与布局;山西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钢铁、焦化、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排放、高污染项目,同时要求城市建成区内的高排放、高污染项目限期完成改造、转型、搬迁或者退出。
为发挥好价格杠杆“撬动”绿色发展的作用,相关部门今年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其核心内容是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完善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政策,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促进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更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跨越的非常规性关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污染防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只能打好,没有退路,必须背水一战。”李干杰说。